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

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20 期中题
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春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敌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夹,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时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作者用“临去秋波”比喻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2、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回答)
3、“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作者见到“绿”,为什么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离开海边,进人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突出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诗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以象征之意,使一般的色彩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
E、文章最后几段是作者对“绿”的感悟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对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答案
1、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又惋惜
2、“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养培育它的新一代。
3、绿是春天和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和希望的所在。(意对即可)
4、AC
举一反三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站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节选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B.作者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奴隶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黑人生活的现状。
C.文章通过连用排比和大量的比喻将黑人不公正的的现实处境揭示在世人面前。
D.作者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 2.下列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作者还担负着鼓舞士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
B.这篇演讲词有着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作者从结束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严词,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C.文中那华丽的词语、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D.文章主张以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正是这种“不以恶抗恶”的思想成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凌仕江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
  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
  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三国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像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米,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已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儿顺手给了他两个月饼,他才知是中秋月夜。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啊。
  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
  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
  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个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在西藏的十年,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很小的地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像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发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少的错那人一样。在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
  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洁的云朵揉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
  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蹚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
  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
  只有点缀在西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在梦里放歌——
  如果特提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
  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
  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有改动)
1.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中的“一个质感的词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中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非常充实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用作铺垫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1、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2、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乡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效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题型:0114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现在能通过基因修饰或改造延长线虫的寿命,那就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人类长寿。但是,更多的专业人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怀疑。因为,线虫与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机制有极大的差别。线虫只是由大约1000个细胞组成的不到1毫米大小的微小生物。而且它们的细胞没有一个是可以分裂的。此外,人到老年会得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或顽症,如糖尿病、癌症、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症)。但对线虫和果蝇这类低等生物的研究发现,它们到老年时不会得这些严重疾病,而且没有骨骼病,更没有骨质疏松症。因此,有专业人士认为,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的理想对象。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线虫当作衰老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呢?研究人员的回答是,由于它们的寿命很短,可以利用它们来使研究更容易一些,结果更快一些。线虫特殊的生物特性意味着它的寿命具有自然的伸缩性,而且对衰老具有巨大的潜藏的耐受力。比如,当食物稀少时,它会自动进入特殊的冬眠期。在此期间它们停止进食、发育和运动,并且长出一个厚厚的保护性外壳。这样,它们的衰老也就极大地延迟,能够生存70天。这种自然的耐受艰苦环境的潜能使它们比起一般只生存20天的寿命来,超出3—3.5倍。
  研究发现,可以对线虫的称为“时钟”的一类家族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基因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使线虫多活60%的时间。但是,基因突变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问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 
  如果改变我们的某种长寿基因,使我们能活到120岁,但却像线虫那样过着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生活,更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比如,到25岁才青春期的发育、对异性没有爱的***和需求、不能运动、不能娱乐,我们还需要这样的长寿吗?
  另一种实验动物——小鼠寿命的研究对我们作了另一种角度的启示,这种动物至少是脊柱的,也因此比较接近于人,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研究发现,小鼠的长寿基因较少,也没有在线虫和果蝇身上所看到的那些长寿但生命质量低下的现象。当然,小鼠也有所谓的长寿基因,称为IGF-1,它调节着生长激素受体。如果这种基因发生突变,就可以使小鼠的寿命增长80%,但是,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的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对一个人是良药的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品,相似于能使小鼠长寿的基因对人来说刚是可能使人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1.对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理想对象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有极大的不同。
B.线虫老年时不会出现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病症。
C.线虫具有一种耐受艰苦环境的自然而巨大的潜能。
D.基因突变后线虫的长寿是以降低生命质量为代价的。
2.对“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诱发某些疾病。
B.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诱发某些疾病。
C.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D.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能否通过改造基因延长人的寿命的问题上,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B.即使不进行基因改造,线虫也可能凭借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延长寿命。
C.人类已可通过改变基因而活到120岁,但享受不了生活的种种乐趣。
D.改变小鼠的长寿基因,既可延长它的寿命,也不会降低它的生命质量。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的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对线虫以及小鼠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对抗衰老的研究仍然难以大有作为。
B.寿命具有自然伸缩性的线虫能延长寿命,因此不具这种特性的人类将无法延年益寿。
C.线虫的基因突变后生命质量下降,说明采用基因突变方式必然会导致生命质量下降。
D.在小鼠研究中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表明用调节基因的方法延长人类寿命只能事与愿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