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巴金的《雨》,完成下面题。   ①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

阅读巴金的《雨》,完成下面题。   ①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阅读巴金的《雨》,完成下面题。
  ①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②路易居·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他想不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闭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l心情,他是南欧的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的春天里少见的日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看见。
  ③我也像发布里那样地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④十几年来,不打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在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⑤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住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⑥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没有被车撞伤,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脸 上的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下却又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⑦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⑧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了。
  ⑨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1941年7月20日)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由阳光想起发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作者说:“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说说作者爱雨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①至③段,写“热爱阳光”;第④至⑨写“酷爱阴雨”。两个部分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脸上的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雨”为题,其内容是以写“雨”为主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布里是一个热爱阳光,追求自由与光明的人;自己也是一个热爱阳光,追求自由与光明的人;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发布里所处的时代是相似的。(意对即可)
2.由于痛恨黑暗的社会和专制的统治,心中十分痛苦;在雨中可以减轻心中的痛苦;在雨中可以洗去心上的尘垢,使自己更能看清前面的路。(意对即可) 
3.写“热爱阳光”是表现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写“酷爱阴雨”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对专治统治的强烈不满和愤恨。“热爱阳光”(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是“酷爱阴雨”(对黑暗社会、对专制统治的强烈的不满和愤恨)的原因。(意对即可)
4.①发布里为了祖国的自由,而背井离乡,把自己一生献给了自由的事业。可是,理想还没有实现的时候,他就死在了异乡。
  ②雨模糊了作者的眼睛,使作者看不清雨中的现实世界;可是,在雨中作者的心更明亮了,对人生的道路看得更加清楚。(意对即可)
5.不是。作者写“酷爱阴雨”是不是为了抒发爱雨之情,而是借“雨”表现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侧重写社会造成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现代生活使儿童易患“自然缺失综合症”
  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大部分有再来一次的***,但11岁的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似乎对这里的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要求导游:“给我点儿事做吧,我好无聊。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上我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就在当天晚上,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钻进帐篷,把两个孩子吓坏了。
  很多成人对于今天的孩子们如此远离大自然感到惊讶。甚至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一次远足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牛奶从哪里来,孩子们回答:从超市里。
  这就是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记者理查德·洛夫所说的“自然缺失综合症”。这种病症虽然没有出现在心理学刊物上,但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综合症》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认为,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代人。从那以后,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如今只有一半的孩子还会参与户外活动。洛夫指出,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与周遭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是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议将回归自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
  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之后,哥伦比亚生物学家们在1998年创建了教育和保护环境组织,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各院校的合作下,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生物学家塞尔希奥·利亚诺说,近10年来孩子们远离自然是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以前的孩子们喜欢到户外玩,因为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但现在留在家里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上网、听音乐、玩游戏。
  此外,电视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直接接触更可信、更舒适的看世界的窗口,如今的孩子们能认出80种电器品牌,却叫不出5种树木的名称。
  此外,父母的教育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大自然是陌生的、危险的,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教师卡米洛·阿吉雷说,家长们常常这样说:“我女儿从来不玩土,她不喜欢,而且玩土还可能会生病。” 
  这种情况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出人意料的。阿吉雷说:“孩子们对一切都很敏感,他们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从来不接触细菌或病原体,因此他们一出门就会生病。”
  利亚诺指出,教育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方向不是为儿童治病,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指出,同大自然进行过接触的年轻人一般很少会虐待动物和植物;或者说,他们很难去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户外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让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都去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户外教育行动的口号是:“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行动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阿吉雷说,之前还需要吸入法治疗的孩子,在看过蝴蝶破茧而出之后,甚至会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哮喘病。
1.下列不属于“自然缺失综合症”现象的一项是[     ]
A.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对自然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
B.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中大部分人有再来一次的***。
C.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学生说牛奶是从超市里来的。
D.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晚上钻进帐篷,两个孩子被吓坏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父母的错误教育使得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一些孩子的“自然缺失综合症”。 B.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就是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联系。
C.只要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就可以完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D.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便是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大自然有过接触的人不会虐待动植物,不会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B.户外教育的目的,既是为儿童治病,又是增进儿童对大自然的认同感,还要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C.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所以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综合症”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自然”。
D.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1)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2)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3)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4)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5)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的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欢呼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 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的丧失了。
  (6)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7)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8)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9)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10)一时一事的得失,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有改动)
1.从全文来看,关于生命,作者有哪些思索?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一段中对“秋虫”与“钟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思考生命时,多次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1~3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对文中语句、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3.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题型:天津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玻璃窗外
  ①长期以来都是夜间写作,很少起早,自从患心脏病,医生严禁熬夜,于是改为白天写作。这样一来,睡得早就起得早了。每当黎明,拉开窗帘,一眼就看见刚从夜空中绽露出来的一片朝霞,红得像姑娘羞红的脸,那样俏丽、羞怯,又洋溢着青春。当然,东窗还是看月亮的好地方,特别是秋天,每当月明之夜,我关闭灯火,看一轮冰盘冉冉升上高空,一任它绿幽幽的月光洒满一屋,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了。
  ②其实,真正使我心神一爽的,是在西窗边看到的情景。从那儿望出去可以一直看到西山,一痕黛色映衬着落日红光,总给人带来一点庄严、肃穆之感。但使我神魄震惊的是夏天的一个下午。原来,晴空万里,西山如画,忽地飞来一小片乌云,也不过像一个小树叶,它却像发酵一样,很快浸染了整个长空,于是,屋里立刻阴沉昏暗起来。我急忙搜索西山,西山像承受着巨大灾难黯然失色,而后很快就被乌云吞没不见了。忽然,极亮的火花刺疼了我的眼睛,一道道火红的电光飞速地闪烁着,像飞舞的龙蛇,就在我的窗外一掠而过,倏然万里.紧接着一声霹雳,像整个天空突然爆炸开来了。雨点像石头子一样把窗玻璃打得噼啪乱响。风和雨夹在一起,形成一种疯狂的暴力。我走到窗前俯身下看,乌黑的雨云似一道深渊,望不到底,只见窗外高高的白杨树,在雨暴的烟雾中拼命地摇晃着,就如同原野上的小草,给暴雨砸得伏倒下去。这时候的闪电雷雨不是在头顶上空,而是在我的周围旋转,在我的窗口外面,窗口下面,特别是那电闪,掠过我的窗口悠悠飞向地面,甚至飞进我的窗口把履中一下照得闪闪发亮。原来,我自己就被裹在云里,雨里,电闪里,雷声里。
  ③当暴雨把淤积的闷热一扫而尽后,我的眼睛一下亮起来。
  ④看!西山,从一片金红色霞光中出现了,那霞光,先是琥珀一样暗红,很快就红得鲜明艳丽起来。天还是黑的,雨还在下,单单这一小块,像是从九天之上射下来一束强光,穿透乌云,凝聚一点。  
  ⑤啊!大自然,多么神秘奥妙、变幻无奇的大自然呀!刚才,那乌云滚滚,风势赫赫,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却不如这一小片红光更有生命力。看吧!它在扩大,它在展开,开始出现了一半是险恶性的乌云,一半是美丽的晴空相对峙的奇异景象,而很快,阳光就终于战胜了阴霾。一刹那间,云不见了,雨不见了,一眼望不尽的长空都红了,红得那样浓艳,那样闪亮。一切的一切,像浸在透明的红色水里,白杨树林,窗玻璃,我屋内的所有陈设,连同我,都红彤彤的了。
  ⑥就在这时候,一阵歌声,轻轻的,从遥远的年代,透过人世沉沦沧桑变迁,一下升上我的心头。啊,这歌声这样美,于是我的整个心灵随着这歌声在悠然飘扬飞荡了。这样一来,我的灵魂也染红了。而夕阳红得那样柔和、那样圣洁。恍然之间,我明白这是我童年唱过的歌,曾经震动了我天真、稚弱的心灵的歌。童年我会唱很多歌,但随着风雪的浸蚀,年月的消磨,我却忘记了。只有这一句,我永远不能忘记。在战火中,在跋涉中,在生死存亡的剧烈搏斗中,这一句歌,就这一句歌,在我记忆中,永远发光,永远美好,永远使我不断地想着辽阔、敞亮的远方。它是:夕阳红到无边。
  ⑦在那雨后出斜阳的暮天里,这一句歌,不但画出美的情景,也画出美的心境。我歌颂过日出的美,但这一回我领略着落日的美。落日,你像一团红彤彤燃烧的火,你连同我的热血和生命一道燃烧吧!你连同我的收获和希望一道燃烧吧!
  ⑧夕照中的西山才是美呢!
  ⑨夕照中的窗口才是美呢!
  ⑩这一切,使我明白一窗一世所鱼包的深意。(选自刘白羽《玻璃窗外》)
1.作者在窗口看到过朝霞、月亮和夕阳,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文中这三种景物的主要特点。
  朝霞:_______________ 月亮:_______________  夕阳: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在窗口看朝霞和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对乌云、风雨、电闪和雷声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夕阳红到无边”这句歌,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一切,使我明白一窗一世所包含的深意。”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深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产生的清新、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上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病人。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的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⑤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⑥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天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⑦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亵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
  ⑧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1、分别概括出“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阐释文章第⑦段:“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说:“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请联系上下文,解释标题“恪守心灵的绿色”的深刻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恪守心灵的绿色”为题,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