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

【题文】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答:                                     ____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4分)
答:                                       ____
答案
【答案】
(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2)选段一中,孔子认为礼乐体现了内在的仁。选段二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两侧材料都体现了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仁,因此不管是开心的乐舞,庄严的仪式,还是哀伤的丧事,都要以仁为根本,内心的体悟原比外表的仪式更重要。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1分)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小题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①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王在灵囿,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小题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小题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   ,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2分)
【小题3】 孔子主张“正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名字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