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前者由中央财政一次性划拨地方财政,纳入地方预算;后者根据地方项目建设和产业扶持需要,由中央各部门将资金拨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前者由中央财政一次性划拨地方财政,纳入地方预算;后者根据地方项目建设和产业扶持需要,由中央各部门将资金拨付给需要扶持的地方和企业,往往难以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相关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整理而得。) 材料一 2013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表
用途
| 预算数
| 占比
| 节能环保
| 2007.57亿元
| 10.7%
| 社会保障和就业
| 1581.69亿元
| 8.4%
| 农林水事务
| 5406.7亿元
| 28. 8%
|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 3487.42亿元
| 18.6%
| 住房保障
| 1859.68亿元
| 9.9%
| 教育
| 1189.61亿元
| 6.4%
| 医疗卫生
| 858.92亿元
| 4.5%
| 其他
| 2373.22亿元
| 12.6%
|
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将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 材料二 对于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管,目前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显然不多,透明度也不高,而在管理部门内部,项目申请、审查把关等关键环节往往是少数人说了算,缺少内部监督机制,上级管理部门通过书面、报表的形式进行审查把关,缺少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立法层次较低,并没有将专项转移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缺乏人大的监督,缺乏刚性责任追究机制。 (1)指出材料一表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财政和经济发展主题主线的知识,分析设立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知识为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出谋划策。(10分) |
答案
(1)(6分)①表:2013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用途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2分)②图:2009-2013年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数和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均逐年增加,而执行数增长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2分)③而2011年开始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数超过了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2014年将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2分) (2)(10分)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建设,有利于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分)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专项转移支付用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林水事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分)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设立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是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要求。(2分)④专项转移支付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教育等建设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分)⑤用于节能环保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用于农林水事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分) (3)(10分)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2分)②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渠道使人民能有效监督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2分)③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立法,健全责任追究机制。(2分)④发挥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要充分发挥人大、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部门等行政系统内部监督。(2分)⑤实施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推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信息公开,提高资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为图表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调动能力。回答本类试题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仔细分析,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注释,这个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发现2011年开始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数超过了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知识指向明确,即财政的相关知识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专项转移支付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有利于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这是财政作用的表现,所以考生可以从财政作用加以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转移支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题难度不大。 (3)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即“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知识。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必须加以严格的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本题难度稍大,综合性稍强。 |
举一反三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将农村儿童白血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优先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范围,先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这表明 ①财政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②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③我国初次分配较好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④我国致力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 A.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 B.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C.发挥财政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 | D.通过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
|
(26分)某校政治学习小组围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收集了下列信息,并设计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2013 年我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如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全国推开,这一试点自2012年1月在某些省市开始实行,至2013年7月,已给相关企业带来减免税款超过500亿元;巩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政府投资选择那些长期能够优化经济结构,短期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比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等项目。 材料二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重要表征,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2013年政府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14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说明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12 分) |
春秋时期管仲曾提出,遇到灾年的时候,人们没有事情可做,国家应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尤其是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建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发展经济。以现代观点来看,管仲是在主张 ,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①增加财政支出 ②积极财政政策 ③减少财政支出 ④宽松货币政策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