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26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R&D经费支出(亿元)
4616
5802
7063
8687
10240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314045
340903
401513
473104
519322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47
1.70
1.76
1.84
1.97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材料二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材料三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嫦娥”工程是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对引领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采取以上措施的依据(8分)
(2)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2分)
答案

(1)2008—2012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不断增加,GDP持续增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6分)
依据: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咱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8分)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分)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分)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3分)
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生回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读图的步骤。首先要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读数据,了解具体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再次就是读小注,作出必要的补充,按照此原则,本题很容易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加,GDP持续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的结论。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其依据时,一定要紧紧扣住相应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可以从财政的作用分析;“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可以从我国的分配制度分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可以从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生产的目的的角度分析;“市场为导”可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2)考生回答时,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根据材料“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可以从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据材料“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可以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分析说明;“它对引领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可以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角度分析科技的作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举一反三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
“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障措施之一,是建立在自愿成交的市场行业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不可能替代“基本养老”。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给民众的承诺和责任。
有关专家指出,“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英法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流行,主要与高遗产税有关。目前在我国推行必然会遇到不少阻力和重重困难,如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金融机构因风险大而不愿涉足、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等。因此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和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需经多次试点等到成熟后再推广实施。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认识。(6分)
(2)养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拟制定“以房养老”的具体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6分)
(3)请你就政府应如何合理推进“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提出三条建议,并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角度说明其依据。(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主要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2万亿元,增速为7.8%,已达到并略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5%的增长预期目标。
我国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我国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基尼
系数
0.479
0.473
0.485
0.487
0.484
0.491
0.490
0.481
0.477
0.474
注: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而且造成了生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和救助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管理和救助的工作体系。但是,在汶川、雅安等地震中我国的救助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灾害救助体制中有许多不能适应现代灾害保障需求的地方. 新型灾害救助体制应强调灾害保障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企业和盈利性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家庭)、社会援助单位等都应作为灾害保障主体;强调灾害保障方式的多样化,采取包括灾害政府救济、灾害商业性保障、灾害社会援助与自我积累保障等的灾害保障方式。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政府参与社会自然灾害救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14分)
(2)有人认为天灾乃天之象也,是社会发展之征兆!请你从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来反驳这一观点. (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政府采取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重大举措。这体现了我国
A.国民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B.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C.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D.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中国经济仍面临外部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的形势,在此背景下,国家可能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A.缩小国债发行规模
B.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C.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稳定增长
D.实行适度的赤字财政政策,加大支出规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