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而且造成了生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而且造成了生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而且造成了生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和救助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管理和救助的工作体系。但是,在汶川、雅安等地震中我国的救助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灾害救助体制中有许多不能适应现代灾害保障需求的地方. 新型灾害救助体制应强调灾害保障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企业和盈利性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家庭)、社会援助单位等都应作为灾害保障主体;强调灾害保障方式的多样化,采取包括灾害政府救济、灾害商业性保障、灾害社会援助与自我积累保障等的灾害保障方式。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政府参与社会自然灾害救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14分)
(2)有人认为天灾乃天之象也,是社会发展之征兆!请你从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来反驳这一观点. (6分)
答案

(1)必要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矫正市场失灵,自然灾害面前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不可能经常无偿援助;②财政具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灾害面前政府责无旁贷;③政府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④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灾害多发区的人民购买人身和财产等商业保险,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规范发展我国的社会慈善事业,发扬社会爱心;集体与个人等可以预先提留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进行自我保障积累。(8分,每点2分) (2)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自然灾害频发有它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人为能制造的;②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预测灾害发生并进行灾后重建,战胜灾害③我们应该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来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政府参与社会自然灾害救助的必要性。解答本问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找寻答题的方向。关于政府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的问题,在经济生活方面,学生可从财政在资源配置以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作用、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展开叙述。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解答本题材料中“ 新型灾害救助体制应强调灾害保障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企业和盈利性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家庭)、社会援助单位等都应作为灾害保障主体;强调灾害保障方式的多样化,采取包括灾害政府救济、灾害商业性保障、灾害社会援助与自我积累保障等的灾害保障方式”,是需要学生尤为注意的语句。对于构建多元化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学生可从政府通过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灾害商业保险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的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反驳“天灾乃天之象也,是社会发展之征兆!”这一观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中关于答题所用知识范围要求的表述,以进一步明确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其次,需要学生分析“天灾乃天之象也,是社会发展之征兆!”的观点,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对此观点的反驳,学生可从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二者相统一等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举一反三
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政府采取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重大举措。这体现了我国
A.国民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B.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C.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D.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中国经济仍面临外部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的形势,在此背景下,国家可能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A.缩小国债发行规模
B.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C.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稳定增长
D.实行适度的赤字财政政策,加大支出规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下列旨在改善民生的财政措施有
A.2012年中央财政对城镇保障房建设投入1 522亿元,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
B.2012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C.2012年1月1日起,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提高起征点并逐步取消重复征税
D.2013年1月1日起,按月人均提高10%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

注: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驻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5%。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3分)
材料二 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13分)
材料三 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的市民化?(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幸福感”也成为最热词语之一,纵观整个《报告》,不论是从“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还是从“教育公平”、“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民生话题,都不难让人感受其中所折射出对“幸福感”的追求。提升居民幸福感,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国家必须  
①提高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②控制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③增加社会财富,增进民生福祉  ④降低物价水平,关注民生热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