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 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10分)
材料三 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该地做法坚持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4分)   
答案

(1)信息: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1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1分)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1分)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说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1分)③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1分)
意义:①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3分)②能够拉动国内投资、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分)③能够推动住房、建筑等工业和商业、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3分)④新型城镇化年均2000万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会极大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2分)
(3)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2分)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作答本题时注意此题涉及到两问,一是反映的经济信息,二是意义。对于图表经济信息类题目,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一是标题,二是图表,三是注释。此图表的标题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表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结合注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第二问较为简单,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角度分析。
(2)作答本题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唯物论,较为简单,唯物论的观点主要涉及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此问的答题范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关键是结合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体现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体现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举一反三
2013 年12 月10 日至13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2014 年经济工作的六顶主要任务。这六大任务涵盖财政、金融、债务、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其中居于六大任务之首的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
①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② 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③ 要加强农业科技及相关产业的支撑,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④ 要完善粮食保护政策,对粮食实行政府定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并与区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街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8 分)
材料二  安徽城镇化正处于中期阶段的快速发展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强用地集约和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工作,积极引导非农产业人口适度向皖中、沿江片区聚集,重点推动非昨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转移,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省城逐步形成“集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的空间利用格局。
(2)结合材料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形成“集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 ( 8 分)(3)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省委省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 12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70%,大量劣质土地效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2020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建没高标准农田4亿亩。此举有利于:
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扩大耕地面积,降低农产品价格
③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④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据工信部测算,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3%,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会超过4.5%,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1)分析说明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促进信息消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  我国信息消费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网络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信息消费结构中“重娱乐型消费,轻生产型消费”的倾向严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0分)
材料三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将利用两年的时间,重点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课题,在有条件的50个市(县、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结束时,择优评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市(县、区)”,进行示范经验推广。
(3)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推动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好试点和推广的关系?(9分)
材料四   宽带网络技术平台是提升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拓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人们更为迅捷地接触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激荡。
(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 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年12月15日,随着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进行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挤身世界深空探测先进行列。探月工程成为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又一典范。嫦娥三号探测器80%是新技术、新产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探月工程带动高新技术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将对我国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提高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航天技术在生活中也广泛应用,从“时尚潮人”鼻梁上的太阳镜,到爱美女性的“离子烫”,乃至吃的方便面、穿的气垫鞋、枕的记忆海绵、用于拍照的手机高清摄像头等。
材料二 在举国欢庆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对探月工程的质疑之声,有网民认为该工程是“面子工程’ ”, “花很多钱却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 14 分)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质疑进行合理回应。( 12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