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大力培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①形成

我国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大力培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①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我国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大力培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
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
③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地位 
④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知识点,③观点错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基础地位,农业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④观点错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支配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支配作用,①②观点均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故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A。
举一反三
(16分)

材料二  2013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多处城市连续出现了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分)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7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海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珠三角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90%,而环渤海地区的这一比重已达到37.96%,位居国内首位。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优势在于: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参与的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区域内船舶、油气、建筑、化工、生物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产业积聚效应,装备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中国将围绕这些内容,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格局,保持海洋生态健康,与亚太人民一起探讨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合作推进发展,让美丽的海洋造福人类。
(1)根据材料一,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形成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加快珠三角海洋经济的发展。(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出合理建议。(1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
京广高铁全线开通后,会促成北京到广州物流成本下降。由于这条线路的连接使得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变短了,也把原来的环渤海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以及珠三角经济 圈连接在一起。京广高铁的开通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三,结合《经济学常识》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说明京广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是山东省2013年主要民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④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①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②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④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要成果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