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透露: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嫦娥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透露: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定于2013年下半年进行,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探测。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月球车,也是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太空漫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2分) |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目的是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所以要立足实践(3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从主体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3分)③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无限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分)④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拓展、推移。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认识的过程等知识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性的认识对实践的作用不一样。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结合材料作答。 |
举一反三
2013年6月7日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生Troy Alexander在秘鲁东南部Tambopata 研究中心附近蓝色帆布下发现了一个神秘结构令科学家困惑不解,它好像是一个被白色尖桩篱栅围起来的尖塔。经测量,这些栅栏直径约2厘米。从那以后,他把照片发到网上,目的是寻找这些奇特结构的起源和揭示它们真面目的细节。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识别它们。这表明 ①宇宙的浩渺无际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它 ②主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 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总是有限的 ④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 |
漫画中的左图是一副老妇人头像,把这幅画转动180°,则变成如右图的一名美少女。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B.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受人的知识构成的影响 | C.人们的认识受多种条件的限制 |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
|
2013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0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对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做出规定。放眼《消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国家已经开始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的合理性。(8分) |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行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问为什么;《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如针孔成像,放大镜等等,但没有人问“光的原理是什么”。人们往往强调“用”,有人用了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的思考、理论的思维,中国古代距离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仅一步之遥。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哲学认识论的启示?(10分) |
中国深海探索厚积薄发,“蛟龙”号在2012年7月26日的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6000米水深大关,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调查平台,为科学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材料集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