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A项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应排除;C项否认了规律的普遍性,应排除;D项与A项相同,应排除。“月是故乡明”体现了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与客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故答案选B。
举一反三
人们之所以怕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亡会使人失去人间的种种快乐和幸福,因此古代的人们为了死者在死后能继续享有人间的快乐和幸福,就埋入了大量的陪葬品。又因为现实中的种种假丑恶和不如意,人们又创造出了天堂和地狱。这说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错误意识来源于头脑中的想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小组同学的科学实验课题是“长在瓶子里的苹果”,  他们把学校果园里一些没有长大的苹果,套进漂亮的细颈玻璃瓶里,然后把瓶子绑在树枝上,剩下的事情, 就让大自然去完成了……同学们的科学实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一种     
A.能动的主观意识B.有意识、有目的实践
C.有创意的认识D.有价值的认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播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9分)并阐述其现实意义。(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