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语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  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③天时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语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  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③天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语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
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  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③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实践的观点,①②④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反映的是事物是普遍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答案应选D。
点评:本题在于对俗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举一反三
对于投资来说,很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股神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集中精力小心看好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B.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C.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人们的实践行为成功与否取决于投资观念是否正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12时16分,昭通市彝良县又发生5.6级地震。至2012年9月8日下午2时,地震已经造成了18.3万户共计74.4万人受灾,房屋倒塌7138户,共计30600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7.04亿元。虽然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地震现象进行研究,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掌握地震灾害发生的确切时间。这告诉我们
①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不具有指导作用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④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中国迎来“入世”十周年。入世以来,我国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但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这体现的哲理是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统一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对治理沙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实践证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结合材料,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海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提倡“人、城、自然”三者共存。这些理念反映了人类活动是
①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②以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发挥人的本质能力,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