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2009年12月7日—

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2009年12月7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者哥本哈根召开,这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了人们对低碳经济的热议。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突出的特点也是强调环保低碳。为此,某中学高三(4)班的同学以“环保低碳,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应建议
低碳社会
为实现低碳社会,中国做出巨大努力——2009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倡导实现“低碳世博”。
(2)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上述决定的政治依据
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模式及低碳社会状态是透过低碳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的精神和思想,进而渗透到人们的低碳生活中。低碳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青少年能为推进低碳生活做些什么
答案
1.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②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
④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⑤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2.①政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社会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和坚持“三个代表”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社会也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履行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3.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青少年要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永恒发展原理和辩证否定观,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文化创新。我们应当创新思想观念,创新生活方式,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我们应当营造低碳文化氛围,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向低碳生活的转变
解析
【考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理解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哲学辩证法
【10预测】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现象,已对全球人类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无法忽视气候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作为普通公民,关心气象,就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低碳生活方式。考虑到不少信息卷已经围绕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尊重客观规律等出题,为避免重复,同时考虑今年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和辩证法知识的重要性,设置了下述角度
举一反三
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各方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但会议期间,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其中夹杂了责备、争吵、抗议甚至哭泣。在经历了曲折后,最终,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材料二:我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承诺,在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的此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2)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中华传统环境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美德,简约生活;物尽其用、循环再生。中国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等明显带有西方痕迹的价值观。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倡导低碳生活提几点建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会。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以“走近上海世博会”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感知世博
探究中,同学们收集到以下材料: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1)结合上述材料(含注),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对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进行解读。
研究世博
同学了解到,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首届世界博览会以来,各国都把举办世博会作为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舞台,塑造形象窗口,上海世博会也是如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确保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2)简要说明我国努力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政治意义。
参与世博
志愿者队伍是筹办举办世博会的重要力量,是广大市民参与奉献世博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国家和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招募工作自2009年5月1日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海内外民众报名十分踊跃。
(3)假如你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你将怎样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抗震救灾。
4月14日
玉树机场开足马力,以最大负荷承载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物资;
65名救援人员和地震专家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出发赶往玉树;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60名救援人员到达玉树州结古镇开展救援;
1630名消防特勤、特警、边防医疗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搜救工具赶赴灾区救援;
空军3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执行空运救援人员和物资任务;
四川省甘孜州医疗队首批49名先遣队员带着药品和急救车,抵达玉树地震灾区赛马场的集中安置点开展救援。
4月15日
通往玉树灾区主要公路基本畅通,交通运输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运送;
温家宝总理飞抵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实地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4月16日
青海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对受灾群众进行补助;为确保救灾资金及时划拨,央行国库部门开辟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
4月17日,
玉树州结古镇体育场内第一批活动板房搭建完毕,用于医疗场所;
4月18日
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在结古镇落成;5000份《高原病防护须知》知识挂图送抵灾区;
4月19日
3万台收音机和500台电视机、500台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抵达玉树震区,帮助灾区群众收听收看电台电视节目;
4月20日
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发生地震自然灾害,地震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一种不规律的地壳运动。根据历史记录,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最少的时候一年不到10次,最多的时候一年可达30多次。具体到某一区域,更是无法确定,可能几年才发生一次,也可能一年发生几次。目前地震学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场地震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握每一点蛛丝马迹。通过不断加深对地震的认识,为将来可能的突破打下基础。
(1)我国各级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震救灾的职责?(3分)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是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9年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情况
项目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就业
保障性安居工程
资金(亿元)
1981
1181
2930
420
4493
增长(%)
23.9
38.2
17.6
66.7
171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方向转变的必要性。(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暴力拆迁,极端对抗;因拆暴富……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于1月29日正式公开征求民意。征求意见稿用“搬迁”取代了“拆迁”,并规定只有因七种“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收房屋;只 有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进行危旧房改造……
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在拆迁问题上如何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13分)
材料二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 ,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合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被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1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