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8分) 材料二 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2)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合理性。(8分) 材料三 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皖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历史文化的力量,深深烙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是双向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 (3)为什么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如何继承皖江文化,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12分) |
答案
(28分) (1)①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每点2分,共8分) (2)①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制定和批准的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 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区域规划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体现了这一点。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域规划要特别考虑到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的特殊功能。 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规划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体现了共性.但是又鲜明地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特色或者个性。(每点2分,共8分) (3)①传统的区域历史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就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推动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所以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4分) ②对待皖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皖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4分)对于皖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4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28分)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表达中,“调整收入分配”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在各种场合。实际上,“调整收入分配”已是20l0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围绕“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某校高三(1)班同学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 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都与经济结构有关。比如,由于投资、出口、消费比例不协调,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从最低时的21.6%升到40%以上,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大量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被挤进第二产业,造成第二产业劳动力供过于求;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财富增长相对缓慢等。 信息二 收入分配与政府责任 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要根据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情况,不断对收入分配制度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运用好收入分配这个政策杠杆,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防止由于政策失误、或者政策反映迟缓,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只有这样,政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政府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信息三 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历程 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曾经历了历史的曲折。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展了在理论上以强调“按劳分配”,在实践上以实行“包干”为标志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公平的错误认识开始扭转,从农村到城市,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你参与探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解决信息一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2)结合信息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在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中,政府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12分) (3)信息三蕴涵了哪些认识论道理?(8分) |
(16分)截至2009年年初,国务院法制办对市县依法行政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行政决策新机制逐步完善,公民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依法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公民有序参与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轨道。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政治意义?(12分) (2)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4分) |
(10分)材料一2009年11月,我国自北向南多个省区遭遇暴雪和突然来袭的寒冷,出现严重灾害,给生产、运输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特别是民航、铁路、公路已经出现了误点和旅客滞留的现象。受此影响,许多城市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浮,居民的农产品消费也有了下降。材料二 2009年11月12日,石家庄遭遇了54年不遇的大暴雪,路面积雪几近半米之厚,市内交通基本瘫疾,学校停课,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彻底被暴雪打乱。面对灾害,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强力应对。1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工作,并看望滞留人员,察看雪情。 (1)材料一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6分)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材料二体现了什么?(10分) |
材料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对此,中央要求各部门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条件下,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6分) 材料二: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企业订单减少,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把裁员作为应对困境的手段。但山东省济南、青岛、济宁、临沂等地的许多企业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做出“不裁员”甚至“不减薪”承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劳资齐心协力抵御金融危机,赢得了职工和社会的赞誉。 (2)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部分企业面对危机坚持“不裁员”。对此应如何认识?(8分) 材料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09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纪律,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经受住“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考验?(12分) |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精神,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的国家领导人是:A.习近平 | B.温家宝 | C.李克强 | D.王岐山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