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6分)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实施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渐成大家达成共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以“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6分)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实施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渐成大家达成共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解读生活 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2分) 参与讨论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发现,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国内很多企业纷纷开展新能源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探索节能减排新途径。 (2)有同学认为,“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 建言献策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商议决定就此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写一份倡议书,请他就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发挥应有的作用。 (3)请从《政治生活》“国际社会”的角度,续写下列倡议书的内容。(12分) 倡 议 书 尊敬的潘基文秘书长: 您好!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曲折后,终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感到高兴。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来之不易,应该得到珍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哥本哈根协议》仍是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控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此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政治意愿,自觉执行这份协议,并致力于在2010年达成一份全球性的、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为此,我们向您并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倡议: ①各国居民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节能减排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② ③ 中国天津 ⅹⅹ中学高三(1)全体学生 2010年ⅹ月ⅹ日 |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4分)。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4分)。 (2)①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4分)。上述观点有合理性(1分)。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4分);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分)。上述观点不全面(1分)。 (3)②(联合国角度)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负有重大历史责任,应加强协调,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6分)。(如果泛讲国际组织要加强协调、促进交流与合作给4分)③(主权国家角度)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主权国家应求同存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6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举行。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它融合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每一届世博会都让千百万民众大开眼界,并产生思想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促使新一轮学习、竞争和进步。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共同展望“城市”美好的未来。她将是一届探讨人类城市美好生活的盛会;她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她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精彩对话;她将成为全人类相互之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种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1)我国举办上海世博会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2)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5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2010年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一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 (1)评价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利与弊。(6分) (2)假如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你又是一名公务员考生,请你谈谈德国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4分) |
(28分)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某校综合探究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东部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周边国家竞争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环境容量大的优势。 材料二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最近两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引进长三角地区资金占60%左右,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 材料三 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是安徽省三大地方文化,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弘扬和发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搭建经贸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安徽省举办了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等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所体现的哲学要求。(8分) ⑶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安徽省弘扬和发掘皖江文化资源系列活动的意义。(12分) |
(28分)阅读图表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 200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情况 (单位:%)
年份
| 2008年
| 2009年
| 季度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增长率
| 10.6
| 10.2
| 9.0
| 6.8
| 6.2
| 7.9
| 9.1
| 10.7
| 材料一 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保持货币信货快速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材料二 2010年中央确定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8%左右,并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为此,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下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图表所蕴含的经济信息。(8分) ⑵指出材料二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8分) ⑶依据上述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策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2分)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有的人花10万元的天价买一盒月饼,也有的人宁肯一掷千金吃一顿饭,却舍不得花几十元钱订购一份报纸;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还有为数不少的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则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那些?说明消费者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0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