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终南山》的赏析,要求从题目、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上赏析.急用!

《游终南山》的赏析,要求从题目、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上赏析.急用!

题目
《游终南山》的赏析,要求从题目、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上赏析.急用!
尽量详尽吧.
答案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这六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