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怎么翻译?

李清照的《一剪梅》怎么翻译?

题目
李清照的《一剪梅》怎么翻译?
答案
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