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何见解?

对“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何见解?

题目
对“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何见解?
《爱莲说》中的问题
答案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