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是指在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称之为大气圈。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圈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大气的具体情况,包括组成大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变化、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基本性质和主导状态的运动规律。
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生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大气科学将从气压的变化、气压分布不均形成的气压场和气压系统、各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各种情况、风的现象和性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气中各种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以及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本质和现象。天气,从现象上来讲,绝大部分是大气中水分变化的结果。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大气科学将研究气候的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
按照大气在铅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也可称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按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和状况,可把大气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按大气的光化反应,可分为臭氧层。按大气运动受地磁场控制情况,可分有磁层。
近地面的大气层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故称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热带较厚,寒带较薄;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赤道地区对流层厚度可达16~18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0~12千米,两极地区约7~8千米。
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其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但由于该层空气稀薄,空气的对流运动不能与对流层相比。
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度为暖层。暖层的特征:①随高度的增高,气温迅速升高。据探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由于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的大气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其增温的缘故。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处,空气密度约为地面空气密度的百亿分之一。由于空气密度小,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暖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称散逸层。它是大气的最外一层,也是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层,但无明显的边界线。这一层,空气极其稀薄,大气质点碰撞机会很小。气温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很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因距地球表面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小,故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散逸到星际空间,散逸层由此而得名。据宇宙火箭资料证明,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还围绕由电离气体组成极稀薄的大气层,称为“地冕”。它一直伸展到22 000公里高度。由此可见,大气层与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国家 | B | R | I | C |
国土面积(万km2) | 851.4 | 1 707.5 | 298.0 | 960.0 |
人口(亿) | 1.9 | 1.4 | 11 | 13 |
2001年国民总 收入(亿美元) | 5 285 | 2 534 | 4 743 | 11 310 |
在世界经济格 局中被誉为 | 世界原 料库 | 世界加 油站 | 世界办 公室 | 世界工厂 |
A.地势东高西低 |
B.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C.地势南高北低 |
D.① 、②所在位置为山脊 |
A.泥石流 | B.地震 | C.台风 | D.滑坡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级日数 | 1.5 | 1.8 | 3.8 | 5.7 | 3.0 | 3.0 | 0.7 | 0.8 | 0.8 | 2.0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5 | 14.0 | 22.0 | 27.0 | 27.5 | 26.5 | 20.7 | 14.5 | 6.3 | -0.7 |
降水量(mm) | 3.3 | 7.5 | 4.2 | 33.0 | 53.0 | 24.0 | 53.0 | 48.0 | 24.0 | 26.0 | 26 | 3.5 |
A.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
C.比东北平原气温高,春旱严重 |
D.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
A.1—4月 | B.5—8月 | C.9—12月 | D.11—次年3月 |
A.夏季风势力强于正常年份 |
B.我国南方北方出现南涝北旱现象 |
C.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比正常年份强 |
D.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持续时间较短 |
| 气候类型 | 干季 | 湿季 |
多多马 | 热带草原气候 | 5~10月 | 11月~次年4月 |
基塔莱 | 11月~次年3月 | 4~10月 |
A.温带季风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热带季风气候 |
A.华北平原地区正在忙于收摘棉花 |
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正在向南迁徙 |
C.美国东南部沿海飓风活动频繁 |
D.三江平原正在忙于播种小麦 |
A.纬度位置最低 | B.位于谷地 |
C.太阳高度角大 | D.距海洋近 |
A.地势高 | B.距冬季风源地近 |
C.纬度位置高 | D.太阳高度角小 |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
B.森林覆盖率高 |
C.东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
D.较低的纬度和较高的海拔 |
A.气压降低,风力变小 |
B.气压升高,风力变大 |
C.气温降低,风力变小 |
D.气温升高,风力变大 |
A.风力小,湿度大 | B.风力大,气温高 |
C.气压高,气温低 | D.气温高,对流强 |
A.甲岛 | B.乙岛 | C.丙岛 | D.乙岛 |
A.热带雨林气候 | B.热带草原气候 |
C.亚热带季风气候 . | D.温带海洋性气候 |
A.全球气候变暖 | B.冬季风势力减弱 |
C.距海近 | D.纬度较低 |
A.冬小麦的成熟与收获 |
B.冬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
C.避免病虫害灾害 |
D.秋作物的播种 |
A.甲与乙 | B.乙与丙 | C.丙与丁 | D.甲与丁 |
A.欧洲大陆 | B.南美大陆 |
C.北美大陆 | D.澳大利亚大陆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热带雨林气候 |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C.西南风 | D.西北风 |
A.终年高温 | B.夏季高温 |
C.四季如春 | D.终年严寒 |
A.4月 | B.6月 | C.8月 | D.12月 |
A.意大利的罗马 | B.中国的上海 |
C.东南亚的新加坡 | D.俄罗斯的莫斯科 |
A.亚洲 | B.非洲 | C.欧洲 | D.大洋洲 |
| ④地 | ⑤地 |
气候类型 | | |
特 点 | | |
分布规律 | | |
A.全年高温多雨 |
B.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
C.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
D.没有地转偏向力 |
A.地中海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亚热带湿润气候 | D.温带季风气候 |
A.沿岸地区有寒流流经 |
B.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区域 |
C.是世界新兴工业的代表区域 |
D.自然带呈现典型的非地带性分异的是温带荒漠 |
城市 | 1月 | 7月 | 年降水量 |
达尔文 | 437 | 1 | 1707 |
阿德莱德 | 19 | 67 | 451 |
|
城 市 | 甲 | 乙 | 丙 |
年日照时数(小时) | 3005.3 | 1239.2 | 1970.6 |
7月平均气温(℃) | 14.9 | 25.8 | 28.7 |
1月平均气温(℃) | -2.3 | 5.6 | 3.6 |
年均降水量(毫米) | 453.9 | 976 | 1400.7 |
A.西宁、太原、济南 | B.昆明、贵阳、福州 |
C.拉萨、成都、杭州 | D.乌鲁木齐、包头、北京 |
A.受暖所团控制 | B.受冬季风影响小 |
C.受沿岸洋流影响 | D.地势最低 |
A.3—5月 | B.6—8月 |
C.9—11月 | D.12—次年2月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 B.温带季风气候 |
C.亚热带季风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A.地势高低的不同 | B.纬度上略有差异 |
C.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 D.天然植被的影响 |
城市 | 气候要素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全年 |
① | 气温(℃) | 8.9 | 15.0 | 27 | 19.0 | 17.4 |
降水(mm) | 54 | 21 | 5 | 44 | 407 | |
② | 气温(℃) | 2.4 | 9.4 | 18.4 | 10.4 | 10.2 |
降水(mm) | 52 | 49 | 81 | 64 | 696 | |
③ | 气温(℃) | 3.8 | 15.4 | 28.6 | 17.7 | 16.2 |
降水(mm) | 62.2 | 130.4 | 125.5 | 77.9 | 1399 | |
④ | 气温(℃) | -4.6 | 13.1 | 25.8 | 12.4 | 11.5 |
降水(mm) | 3 | 19.4 | 192.5 | 24 | 644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温带草原;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B.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C.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D.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温带落叶阔叶林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 B.所属环流形势不同 |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 D.所处海拔高度不同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 B.形成著名的渔场 |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热带草原带 | D.热带荒漠带 |
A.地中海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热带草原气候 |
A.E→F→G→H自然带更替表现为垂直地带性分异 |
B.E处山地雪线高度低于G处 |
C.E、G两处都是多雨区,但降水类型不同 |
D.F、H地貌景观不同,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不同 |
A.N地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
B.N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
C.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
D.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 |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
A.武汉梅雨 | B.南京伏旱 |
C.北京寒潮 | D.哈尔滨洪涝 |
A.气温年较差小 | B.年降水量多 |
C.冬季风强盛 | D.太阳辐射弱 |
A.太阳辐射 | B.地形 |
C.大气环流 | D.海陆位置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平均高温(℃) | 29 | 29 | 30 | 31 | 31 | 30 | 29 | 29 | 29 | 29 | 29 | 29 | 29.5 |
平均低温(℃) | 26 | 26 | 27 | 27 | 27 | 28 | 28 | 29 | 29 | 28 | 28 | 27 | 27.5 |
降水量(mm) | 46 | 18 | 23 | 58 | 178 | 295 | 226 | 198 | 160 | 185 | 140 | 86 | 1613 |
平均降雨数 | 3 | 1 | 1 | 3 | 9 | 17 | 14 | 12 | 10 | 11 | 8 | 4 | 93 |
A.全年干旱多晴区 | B.夏半年多雨区 |
C.夏雨集中区 | D.夏雨区 |
A.受西南季风影响 | B.受高压脊的影响 |
C.受台风影响 | D.多对流雨 |
A.水源 | B.土壤 |
C.地形 | D.人为活动 |
A.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暖流的影响 |
B.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
C.热带沙漠气候——沿岸寒流的影响 |
D.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环流的作用 |
A.海陆分布 | B.纬度位置 |
C.地形 | D.洋流 |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洋流 | D.地形 |
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 | B.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
C.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 D.喜阴喜湿的特点 |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