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
A、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正确; B、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相当于210g溶液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则105g饱和溶液溶液含有硝酸钾55g,所以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KNO3的溶解度是31.6;所以分别将两种物质35g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可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错误;D、根据图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C. | |||||||
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如图所示: (1)t3℃时A的溶解度为______.P点的含义是:______. (2)N点为______,可通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______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______溶液.(3)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______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______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______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______水平移动.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______的方法获取晶体.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______的方法获取晶体. (5)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______,无晶体析出的有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______.除去A中的泥沙用______法;分离A与少量B的混合物,用______法. | |||||||
在20℃时,100g硫酸铜溶液里含有10g硫酸铜,硫酸铜的溶解度是10g.______.(判断对错) | |||||||
根据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C时,100g水中溶解______g硝酸钾才能形成饱和溶液. (2)t°C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交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 |||||||
图1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g; (2)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碳酸钠的溶解度(填写“>”、“<”或“=”); (3)10℃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两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其中______(填溶质)质量较大. (4)将碳酸钠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至少填两种). (5)如图2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硝酸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