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是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实验室制备气体装置.回答有关问题.【知识回顾】(1)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制备氧气时,应选用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是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实验室制备气体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知识回顾】
(1)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制备氧气时,应选用用______和______组合装置制取.将高锰酸钾装入气体发生装置后,应______.仪器组装时,试管口要______,其目的是______.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检验B装置气密性操作是(所需要其它实验用品自选):______. 【拓展迁移】 (1)通常状况,CO气体密度是1.250g/L,(空气密度是1.293g/L),难溶于水,CO剧毒.实验室制取CO一种原理如下: (甲酸)HCOOH(液体)CO+H2O,实验室用甲酸制备收集制备一氧化碳,应选用______和______组合装置. (2)若用A装置进行加热碱式碳酸铜粉未并检验气体产物实验.碱式碳酸铜粉未加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Cu2(OH)2CO3.①还需补充部分装置.补充装置中所需的仪器为______、______,所需的化学药品A溶液,该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②反应结束,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______. |
答案
【知识回顾】 (1)高锰酸钾固体粉末加热制取氧气,为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水蒸汽在试管口凝结,滑入热的试管底部,致使试管破裂,故要将试管略向下倾斜,而为防止粉末状固体堵塞导气管,往往在管口放一团棉花,故答案为:A; E;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略向下倾斜; 防止水倒流,致使热的试管炸裂.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二氧化碳时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很多,但都是利用装置内外压强差,形成气泡或水柱,答案不唯一,合理就行.故答案为:C;连接BE装置,用手捂住锥形瓶,若E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开放题,答案合理得分). 【拓展迁移】 (1)一氧化碳的制取为甲酸与浓硫酸混合(液液混合,不加热),而其密度略小于空气,不溶于水,故答案为:B; E (2)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生成氧化铜(黑色固体,存在于试管中)、水和二氧化碳,水的检验可使用无水硫酸铜,使其变蓝,二氧化碳检验采用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为了实验的安全,防止倒吸,在熄灭酒精灯前,要先将导管撤出. 故答案为:①干燥管烧杯; Ca(OH)2 ②导管移出石灰水 |
举一反三
在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中,根据现象不能判断是否漏气的是( ) |
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小颖、小雪、小强、小峰四位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各自做了实验,但小雪同学操作错误,请问她做的实验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 B.
倾倒液体 | C.
收集氧气 | D.
氧气验满 |
|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步骤为:①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 ③移开手后,导气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④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通过半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B装置是否漏气?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小明同学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于是他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大量的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根据上述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们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了新的发现,你认为新的发现是(填序号)______; ①燃烧不一定需要有氧气 ②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也能支持燃烧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若要制得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小雯同学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
下列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先对试管预热,后把火焰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手捂住试管,后把导气管伸入水中 | C.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在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 D.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先撤离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