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某同学欲探究市售 “双钙防蛀”牙膏、“皓清”牙膏和牙粉的主要成分。【查阅资料】(1)牙膏和牙粉均是由摩擦剂、活性剂、香料等

(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某同学欲探究市售 “双钙防蛀”牙膏、“皓清”牙膏和牙粉的主要成分。【查阅资料】(1)牙膏和牙粉均是由摩擦剂、活性剂、香料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某同学欲探究市售 “双钙防蛀”牙膏、“皓清”牙膏和牙粉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牙膏和牙粉均是由摩擦剂、活性剂、香料等成分构成。
(2)常用的摩擦剂有极细颗粒的碳酸钙(CaCO3) 和水合硅酸(SiO2·nH2O)等
(3)牙膏和牙粉中除了碳酸钙以外,其它物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实验一】探究“两种牙膏和牙粉中是否都含有碳酸钙?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待测样品,再分别加入适量R 溶液。R 溶液是           
A试管中无明显变化,
B和C试管中有无色气体生成。

将B和C试管中生成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Ⅱ:         
实验结论:                                                          
【实验二】比较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组装两套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取  
           (操作Ⅰ),放于锥形瓶中。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R 溶液。
 

打开分液漏斗注入一定量R 溶液,然后关闭活塞。
有气泡产生。

待②反应结束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注入一定量R 溶液,然后关闭活塞。
无明显现象

称量反应后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并加以比较
加入“双钙防蛀”牙膏的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大于加入牙粉的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的作用是:                                              
【反思】
(1)若不改动原有装置和基本步骤,要测定牙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还应测定的数据有:______;
(2)小明认为该实验前不需要测定装置的气密性,请你说明其原因            
答案
【实验一】R溶液是稀盐酸 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是“双钙防蛀”牙膏和牙粉中含有碳酸钙,“皓清”牙膏中不含有碳酸钙.
【实验二】①等质量的双钙防蛀牙膏和牙粉
实验结论是“双钙防蛀”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比牙粉中碳酸钙的含量小.
步骤③的作用是证明步骤②加入的盐酸是足量的.(或“使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合理即可)【实验反思】①称量反应前装置及所用牙粉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②此实验不需直接收集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实验装置是否漏气不影响测定结果,所以该实验前不需要测定装置的气密性.(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碳酸钙只能和稀盐酸反应,故加入的是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根据资料可得双钙防蛀”牙膏和牙粉中含有碳酸钙,“皓清”牙音中不含有碳酸钙;
(2)该实验比较的是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故应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双钙防蛀牙膏和牙粉根据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来确定含碳酸钙的多少,由于加入“双钙防蛀”牙膏的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大于加入牙粉的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说明牙粉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较多,即牙粉中碳酸钙的含量更高;步骤③的作
用是使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
(3)要测定牙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则要知道碳酸钙的质量,也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于已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要称量反应前装置及所用牙粉和稀盐酸的总质量;由于此实验不需直接收集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实验装置是否漏气不影响测定结果,所以该实验前不需要测定装置的气密性。
举一反三
(2013上海)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容器I
针筒I
容器II
针筒II
红墨水液面位置
a
二氧化碳(充满)
10mL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充满)
10mL水
保持左高右低
b
0.55g锌
15mL盐酸
0.24g镁
15mL盐酸
 
(1)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________(填“I”或“II”),(4)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入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物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入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校化学研究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查阅资料时发现,单质碳能够在高温时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金属单质。于是,他们用木炭与CuO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这次活动,并解决的关问题:
【提出问题】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单质铜外,另一种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可能是CO。(2)可能是CO2
【实验准备】
(1)他们在互联网上收集到这样一条信息:把滤纸浸泡在磷钼酸和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溶液中制成的试纸遇CO立即变成蓝色,而遇CO2不变色。
(2)CO2的检验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如下装置图:

【实验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说明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B中黄色试纸没有变蓝
说明没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有CO2生成
 
【反思与评价】
(1) 如果A装置中的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2)假设产生的气体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能否直接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CO2?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碳酸钙及水以外一定含有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
可能有Ca(OH)2、NaOH
学生丙
可能有Ca(OH)2、CaCl2
学生乙
可能有NaOH、Na2CO3
学生丁
可能有Na2CO3
学生戊
可能有NaOH
……
…………
 
【实验验证】 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结论】上述滤液中,还含有        ,没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A、B、C、D四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汽油(如图所示),振荡,观察现象.

(1)A试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C试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2)对比 _________ (填字母)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对比A、C试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3)[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除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作出猜想] _________ 
[设计方案] _________ 
[观察现象] _________ 
[得出结论] 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