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敏同学对餐桌上加热食物的某种白色固体燃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猜 想 一】 固体燃料是固态的酒精吗?【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晓敏同学对餐桌上加热食物的某种白色固体燃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 【猜 想 一】 固体燃料是固态的酒精吗? 【资 料 一】 酒精,学名乙醇,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1】根据资料一,你认为常温下酒精的状态是 。 【提出问题】 固体燃料可能含有哪些元素? 【资 料 二】 ① CuSO4 + 5H2O = CuSO4·5H2O 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 五水合硫酸铜是蓝色固体 NaOH溶液可以用来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得出结论2】根据资料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变成 色。 【实验探究】 如下图所示,晓敏同学取适量固体燃料置于某装置中,用火柴点燃,并将燃烧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以下装置。固体燃料燃烧后,有少量固体残余。
【实验现象】 ①A中白色固体部分变蓝,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有 ,可知固体燃料中一定含有 元素。 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知固体燃料中一定含有 元素。 ③C、D中无明显变化,说明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已被完全吸收。 ④E中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红,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还含有的物质是 。 【实验结论3】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晓敏认为该白色固体燃料中肯定含有氧元素。你认为晓敏的判断是否合理 ,理由是 。 |
答案
结论1:液态 ;结论2:蓝 ;①水 ; 氢元素(或H)②Ca(OH)2 + CO2 = CaCO3 ↓ + H2O ; 碳元素(或C) ④ 一氧化碳(或CO)结论3:否 ;燃烧时氧气参加了反应,提供了氧元素,所以不能肯定该白色固体燃料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答案合理即可) |
解析
试题分析:【得出结论1】根据资料一,你认为常温下酒精的状态是液态;【得出结论2】根据资料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变成蓝色;①A中白色固体部分变蓝,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有水;可知固体燃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CO2 = CaCO3 ↓ + H2O ;可知固体燃料中一定含有碳元素;④ E中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红,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燃烧的生成物中还含有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实验结论3】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晓敏认为该白色固体燃料中肯定含有氧元素。你认为晓敏的判断否合理,理由是燃烧时氧气参加了反应,提供了氧元素,所以不能肯定该白色固体燃料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举一反三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
|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3)测定气体中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目的是 ; ②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 ③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
如图所示。先在乙中盛放约3/4容积的水(水中加2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稀硫酸直至锌粒完全被浸没,塞紧橡皮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对形成喷泉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 B.氢气难溶于水 |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D.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
|
小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小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使用步骤
| 实验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取一只250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一小块燃着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
| 木炭燃烧得更旺
| 化学方程式Ⅰ
| 表中,化学方程式Ⅰ是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 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 。 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①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②
|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
|
| ③
|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mL。
| 收集200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 ④
|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 ⑤
|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打开止水夹
| 现象Ⅰ
|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 表中,现象I是 。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B中剩余水体积/mL
| 100
| 42
| 39
| 41
| 38
| 【数据处理】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 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实验反思】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 学变化”)。 (2)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
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小资料:Na2CO3 + H2SO4=Na2SO4 + H2O + CO2↑;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3)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________。 |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学习完二氧 化碳的性质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钙的组成相似,设计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2)实验过程 【方案一】同学们取少量氢氧化钾溶液于试管中,向该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有的同学提出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利用下面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A B 分别取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溶液放入A、B中, ① 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 ② 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溶液变浑浊。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同学们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同学 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 ③ 同学们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 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 关闭K,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 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