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

(1)(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应与E的    端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除去CO中少量的CO2,最好将气体通过装置        ,理由是                
④连接装置B、C可用来验证CO的还原性,CO通过装置B时可以看到             ;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那么,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分)课外学习小组为进一步探究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做了以下两组对比实验(见下图)。

请分析实验Ⅰ、Ⅱ后回答:①实验Ⅰ反映了同种金属跟不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实验Ⅱ则表明了                         剧烈程度不同,原因是                 
②按照实验Ⅰ和Ⅱ设计思路,请你再设计一组对比实验,简述实验方案。
答案
(1)①锥形瓶、酒精灯②c 2H2O 2H2O+ O2↑③D, NaOH易溶于水④黑色粉末变红,CO+ CuO  Cu + CO2
(2)①不同种金属跟同一种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锌比铁活泼
②同种金属跟不同浓度的酸反应对比实验,浓度越大反应越快。(其他合理答案皆可)
解析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能配制浓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好;CO还原氧化铜时,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接触面积等方面。探究实验时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
举一反三
(17分)镁铝合金强度大、密度小,合金表面易上色,常用作笔记本电脑的外壳。
Ⅰ.(1)形状大小相同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同样的盐酸溶液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两者都发生反应     B.镁比铝反应剧烈    C.铝不与盐酸溶液反应
(2)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而金属铝能与氢氧化钠、水共同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钠盐(用化学式NaAlO2表示)和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三位同学通过进行如下途径探究,来推算某铝镁合金(假设不含其它杂质)中铝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镁铝合金与氧气反应,测定参与反应的氧气体积。如右图所示,称量一定量镁铝合金粉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参与反应的氧气体积与 
        相等。

方案二:铝镁合金与盐酸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装置如右图所示。

(1)通过排水法测定所收集到的氢气体积,装
置导管口a、b、c、d的连接顺序是:
a→
(2)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烧瓶内还留有气体,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方案三:铝镁合金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称取8g镁铝合金样品,把60g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反应过程如下图:

(1)实验中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                   
(2)从上图数据可知,该合金中镁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           
【反思与拓展】利用铝镁合金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和方案二装置,通过测定
      体积,也可得出合金中铝的质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某工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氯气、烧碱、氢气等化工产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 通电 2NaOH+H2↑+Cl2↑),这种工业称为“氯碱工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厂生产的烧碱样品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烧碱样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猜   想】猜想一:可能含有Na2CO3,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可能含有NaCl,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取适量烧碱样品置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发热
原因是                        
②向①所得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过量
   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            
③向②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还含有的杂质是         
【交流与讨论】小明同学提出:“上述实验中稀硝酸也可以用稀盐酸代替”。你认为他的观点
          (填“正确”或“不正确”)。
II.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婉同学设计探究方案后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下:

请你利用小婉同学测得的数据计算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列出计算过程)。
【交流与反思】小强同学认为小婉同学设计的探究方案不够严密,其理由是:
(1)探究方案中未考虑氢氧化钠的吸水性。
(2)探究方案中因缺少            (填操作名称),导致测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有火柴、一张干燥的白纸、一个光洁干燥的玻璃杯、澄清的石灰水,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纸张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他们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点)             
(2)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们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试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Cu;
②只有                         ;③是Cu 、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 = 2FeCl2+CuCl2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右下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 应 前
反 应 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
的总质量为183.1 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3)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不需要,                                                      
(答对下面(4)与【反思评价】两小题将奖励4分,但全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选择   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      组(填序号)。(2分)
【反思评价】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