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聪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废弃药品时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绿色粉末,对其组成很好奇。征得老师允许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反应方程式取少

聪聪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废弃药品时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绿色粉末,对其组成很好奇。征得老师允许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反应方程式取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聪聪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废弃药品时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绿色粉末,对其组成很好奇。征得老师允许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将试管用导管与澄清石灰水相连。
①产生大量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②样品全部溶解,溶液呈蓝色。
①样品中含有   离子
②样品中含有   离子
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
①铁丝表面缓缓产生少量气泡。
②片刻后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
                
(均用方程式表示)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查阅部分资料后,他继续进行了实验。【资料查阅】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可做吸水剂,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步骤】
①如图搭建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A装置中装入11.1g绿色粉末。关闭K1,打开K2、K3,持续通入适量N2
③关闭K2、K3,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④打开K3,点燃酒精灯加热绿色粉末直至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K3,熄灭酒精灯。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⑤待A冷却后,打开K1、K3,持续通入适量CO,再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⑥当A中粉末全部变红后,熄灭酒精灯。试管冷却后,关闭K1。称量装置A、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第一次
加热后
绿色粉末变黑色
         
质量增加0.9g
出现白色沉淀,
质量增加2.2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第二次
加热后
黑色粉末变红色
质量为6.4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沉淀先增加后部分溶解;
质量增加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实验分析与反思】
(1)、老师看了实验方案后认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此装置有一个缺陷,建议装置D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     (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
(2)、步骤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实验结论】
该绿色粉末的组成元素是:        ;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碳酸根(CO32 )  铜离子(Cu2+
Fe+H2SO4 ====H2 ↑+FeSO4     Fe + Cu SO4 ="==" Cu+FeSO4
【实验现象和处理】白色粉末变蓝色
【实验分析与反思】⑤  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其中有物质和绿色粉末反应
【实验结论】  Cu、 C、O、H  
Cu: C:H:O==64:6: 1:40(过程有错误不得分)
解析
由“与酸反应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推断出,样品中含有碳酸根(CO32 );“样品全部溶解,溶液呈蓝色”说明样品中含有 铜离子(Cu2+);过量的稀硫酸与铁反应产生少量气泡,Fe+H2SO4=FeSO4+H2↑,“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Fe+CuSO4=FeSO4+Cu;
【实验现象和处理】装置B质量增加0.9g,说明吸收了水蒸气,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实验分析与反思】(1)由于CO有毒,故在通入CO前应先点燃酒精灯,实验步骤为⑤。
(2)步骤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其中有物质和绿色粉末反应。
【实验结论】由实验可知:该绿色粉末的组成元素是: Cu、 C、O、H; 铜元素的质量为6.4g,碳元素的质量为2.2g×12/44=0.6g,氢元素的质量为0.9g×2/18=0.1g,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0.9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2.2gCO2中的氧元素的质量=6.4g×16/64+0.9g×16/18+2.2g×32/44=4.0g。故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u: C:H:O==6.4g:0.6g:0.1g:4.0g=64:6: 1:40。
举一反三
(13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一年的学习,相信你的实验能力一定有了很大提高,请你一同参与回答以下问题。
(一)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⑴ 写出仪器A的名称           
⑵ 甲同学认为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以制取并收集氧气,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⑶乙同学认为利用Ⅰ、Ⅲ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闭K、K1、K2,用凸透镜引燃B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整个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⑷ 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他在广口瓶B中预先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在仪器A中盛放氢氧化钠浓溶液,烧杯中盛放稀盐酸, K1关闭、K2打开,然后打开K将氢氧化钠浓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关闭K,依据            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二)甲、乙两同学对有关镁与盐酸的反应进行了系列研究(如图)

探究一: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变化:`
⑴实验时需将镁条进行打磨,其目的是                       
⑵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⑶实验测得镁片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你认为在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探究二:.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探究
【发现问题】
⑴反应后甲同学用pH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现pH小于7,说明甲同学所得溶液呈    性,(选填“酸”“碱”或“中”)。
⑵反应后乙同学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向试液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微溶于热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Ⅰ:稀盐酸过量,使溶液pH小于7;
猜想Ⅱ:氯化镁溶液pH小于7。
乙同学:猜想Ⅰ:氯化镁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成红色;
猜想Ⅱ:镁与热水反应后生成碱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与思考】
⑴为验证猜想,甲、乙两同学均需测定____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表明该溶液显弱酸性。
⑵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在滴有两滴酚酞的热水中放入一段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溶液很快变为红色,同时还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收集并点燃该气体,发现气体能燃烧,请根据以上现象写出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乙同学在进行上述猜想Ⅱ的探究时,发现实验一段时间后,酚酞的红色总是会逐渐消失,于是他猜想可能是镁与热水反应后生成的碱逐渐被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掉了,但甲同学猜想可能是水温逐渐降低,导致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甲或乙的猜想是否成立 (写出相应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结论】
镁与稀盐酸反应,若镁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显酸性,若镁过量时所得溶液显碱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下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内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烧杯乙
烧杯丙
观察到的现象
A.
浓盐酸
紫色石蕊
丙中液体慢慢变蓝
B.
浓盐酸
硝酸银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C.
浓硫酸
氯化钡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D.
浓氨水
无色酚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 “暖手包"是冬天常用的取暖用品。它能自动发热,是因为里面装有发热剂(成分:铁粉、活性炭等物质)。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探究发热剂成分产生热量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的实验数据:
组别
时间/min
铁/g
活性炭/g
空气湿度/%
水/mL
上升温度/℃
1
30
1
0.6
70
0
10.7
2
30
1
0
70
0
0
3
30
0
0.6
70
0
0
4
30
1
0.6
40
0
4.2
5
30
1
0.6
40
2
11.5
(1)第l、3组的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2)第       组实验,说明“暖手包”的发热与发热剂成分中的活性炭有关;
(3) “暖手包”的发热剂与脱氧剂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 铝和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可用于焊接铁轨。某小组取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使之充分反应,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有熔融物生成。该小组对所得熔融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作出猜想】小强同学推测熔融物中含有铁和铝。若小强同学的推测成立,其理由是    
                                                                     
【进行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的熔融物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固体全部溶解,有无色气体逸出,                   
熔融物含有铁和铝
【反思】小欣同学认为小强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又用定量的方法帮助他进一步验证。取4.6g该熔融物于烧杯中,滴加了a g 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称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a+4.4)g。反应后的溶液经过处理后得到19.0g的固体。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小欣同学的方案能证明小强同学的猜想成立,理由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某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

(1)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是                                         (填药品保存或取用的一条注意事项)。
(2)该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确定一下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CaCl2+Na2CO3=2NaCl+CaCO3↓    2.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内容】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该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
③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后,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该步实验的目的是                                    
【得出结论】该固体的成分是                                    
【继续探究】针对该瓶固体,请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新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