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9分)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材料

材料解析(9分)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材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解析(9分)
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材料三: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农民不仅担负着沉重的劳役地租,而且也丧失了大部分的人身自由。……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手中抽丁当兵,而且还让他们负担人头税。……在17世纪,当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日新月异的时候,俄国资本主义几乎还没有出世。
材料四: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了严重的收入减少;……然而复新并不仅仅要求改变道德观念,祖国要求行动起来。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节选)
材料五:新华社广州2013年1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多种措施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什么?(1分)商鞅变法践行了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1分)
(2)戊戌变法是近代化的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在哪方面进行了探索?(1分)它虽然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你认为是什么?
(3)从颁布法令到1866年,俄罗斯地区先后有20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此举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1分)
(4)为复新美国经济,避免法西斯化,罗斯福率领美国行动起来了,该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分)
(5)中国人民以勇气和智慧创办了经济特区,它的创办有何意义?(1分)我国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1分)
(6)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1分)
答案

(1)重农抑商(1分)法家
(2)政治制度(或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1分)京师大学堂(1分)
(3)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1分)
评分说明:答案如没有“充足”“自由”的也可得1分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
评分说明:答案如无“指导也可给1分
(5)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1分)
评分说明:如只答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也可得1分;
(6)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加强制度创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坚持依法治国等。意思相近、任意一 点即可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即:重农抑商;商鞅变法践行了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法家主张实行改革、法治。
第(2)问,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们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想通过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中国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就是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这就为当时受农奴制阻碍发展缓慢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对付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特点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对外开放的地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到今天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第(6)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通过分析材料不难得出,本题主要讲各国的改革以及通过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改革的成功给我们的感悟就是: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加强制度创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坚持依法治国等。
举一反三
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筑的伟大工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小明在学习时搜集到如下信息: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据此判断,该信息反映的是
A.青铜器的使用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D.兴修都江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修建了灵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谁?他的哪一条变法措施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3分)
(2)材料二中的“北俗之语言”指哪个民族的语言?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3分)
(3)上述两场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