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请使用下表回答问题: (1)根据上表制一个可以对比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及受威胁的原因的条形图。纵轴表示每一种动物的

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请使用下表回答问题: (1)根据上表制一个可以对比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及受威胁的原因的条形图。纵轴表示每一种动物的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请使用下表回答问题:
(1)根据上表制一个可以对比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及受威胁的原因的条形图。纵轴表示每一种动物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
(2)由数据可知: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A.迁地保护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克隆      D.法制管理
答案
(1)
(2)偷猎、栖息地的消失、栖息地的消失;
(3)B
举一反三
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很多请根据以下资料对应写出生物的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在海河流域,由于污染不断加剧,经常爆发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大量鱼虾死亡,几乎成为“死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引入水葫芦后,疯长造成灾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藏羚羊濒临灭绝,但偷猎者仍不放过它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上,亚洲象曾经遍布我中原大地,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它们的生活区域不断南缩,目前,只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南部,数量只有200余头。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画图:画一个可以对比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和受威胁的原因的条形图(柱状图)。纵轴表示每一种动物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
(2)用数据解释;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给出造成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数据差异的合理解释。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生态环境被破坏
D.动物瘟疫
题型:0127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将下列生物与其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白鳍豚我国珍贵的涉禽
扬子鳄        植物中的“大熊猫”
银 杉 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丹顶鹤 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很多。根据以下资料对应写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资料1 在淮河流域,由于污染不断加剧,于1994年爆发了特大污染事故,致使洪泽湖1200万千克鱼、9万千克蟹、2.5万千克虾死亡。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污染也很严重,目前,苏南大部城市河段发黑发臭, 成为没有动物的“死河”。
      资料2 200年前,澳大利亚从欧洲引进几只家兔供人观赏,一次突发火灾,家兔逃出木笼成为野兔。不到100年,已遍布澳大利亚大陆,成了破坏庄稼,与牛羊争食牧草,影响交通安全的祸害。
      资料3 19世纪初,在美洲东部森林中的旅鸽数量非常多,成群飞翔时遮天蔽日,数量以亿万计。由于滥猎乱捕,每年被捕***的旅鸽数以百万计,加上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旅鸽被无情地***死了,到1900年前后从野外消失。养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里的最后一只旅鸽死于1914年。
      资料4 古时候的商王到河南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打猎,一次就猎获了7头亚洲象。但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诸侯国大面积砍伐森林,开辟农田,亚洲象推动了在黄河流域的栖息地。到了公元前770~前477年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向南移到了淮河流域,西到汉水中游。又过了千余年,亚洲象的分布北界退到了长江以南,东端在浙江南部至福建北部。距今约1000年前,亚洲象已退到广东、广西和云南。目前,亚洲象在我国只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南部,数量只有200余头。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