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完成“馒头载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中,将A、B二支试管进行了如下处理:步骤试管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A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搅拌置于37℃温水中,7分钟后取

某同学在完成“馒头载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中,将A、B二支试管进行了如下处理:步骤试管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A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搅拌置于37℃温水中,7分钟后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同学在完成“馒头载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中,将A、B二支试管进行了如下处理: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步骤
试管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A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搅拌置于37℃温水中,7分钟后取出冷却并滴加碘液
B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搅拌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A、B二支试管中的馒头数量应该是相等的,以便于控制变量.
(2)把馒头剁成碎屑相当于牙齿的咀嚼,有利于馒头的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37℃下酶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
(3)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本实验的实验组是B,另一组对照起作用.
(4)A组为馒头碎屑+唾液,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因此,试管中不会变蓝色的是A,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故答案为:
(1)相等;
(2)咀嚼;酶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B;对照;   
(4)A;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某同学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操作如下:把1克干淀粉和100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将2毫升注入试管中,加入新鲜唾液溶液2毫升,再加2滴碘液,放在室温下静置10分钟后观察结果.请你指出该同学的操作错误(写出两处):______.
在“探究在口腔中的变化”时,需要的材料是新鲜的馒头、清水、口腔中取的______、碘液,并且要注意实验时水浴温度控制在______℃.
请填空回答“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活动的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首先我们对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的三种处理:
A、将馒头碎屑与2ml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并充分搅拌;
B、将馒头碎屑与2ml______放入2号试管中并充分搅拌;
C、将馒头块与2ml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②然后将处理后的3支试管都同时放入______℃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同时取出;
(2)实验现象:
分别往三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并摇匀,这时可以看到: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而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蓝色最深.
(3)实验结论:
①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______的分泌以及______的搅拌和______的咀嚼都有关;
②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______,淀粉的消化从______内开始的.
(4)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择哪两支试管作为对照实验?______.
为了使试管内的淀粉快速分解,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淀粉与唾液混合,置于70度的热水中
B.将淀粉与胰液混合,置于37度的温水中
C.将淀粉与小肠液混合,置于10度的凉水中
D.将淀粉与胃液混合,置于37度的温水中
有关《观察唾液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  )
A.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温度应控制在37℃
B.本实验设置了对照实验
C.滴加碘液后,原来加清水的试管颜色变蓝,而原先加唾液的试管不变蓝
D.实验结果说明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