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回答下列问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

古诗欣赏,回答下列问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古诗欣赏,回答下列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浓睡不消残酒 残酒                    
(2)应是绿肥红 绿                 瘦             
小题2:如何欣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

小题1:(1)残余的酒意(2)绿叶  花的凋零
小题2: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 “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1)中“酒”是“酒意”,因此“残酒“是残余的酒意”;诗中“绿”指“绿叶”,而“红”在古语中常代指“花”,因此结合诗歌内容,(2)中“瘦”指“花的凋零”
小题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诗歌内容及其中蕴涵的情感,而且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分析,可以从语言特色,也可从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来赏析。
举一反三
名著阅读。(4分)(请完成横线中的内容,没处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城春草木深”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家人的平安让人倍加惦念,以夸张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白头”是虚写,其时诗人才45岁,以夸张手法抒写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连接无误的一项是
A.《风筝》——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
B.《卖油翁》——欧阳修——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按提示填空。(任选3处作答)(3分)
初中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篇小说,认识了许多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孔乙己》中的____    是一个好喝懒做、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一厘米》中的____    是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形象,《差半车麦秸》中的____   朴实、善良、憨厚,他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巨大潜力,《清兵卫与葫芦》中的____   是一个痴迷葫芦,但又无力反抗大人对自己爱好扼杀的少年形象。
备选答案:
A.清兵卫B.孔乙己C.陶影D.王哑吧(或差半车麦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C.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会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