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登飞来峰》,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小题1:本诗前两句写

阅读《登飞来峰》,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小题1:本诗前两句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登飞来峰》,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小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通过        的手法,以塔之高和想像中鸡鸣见日升的雄奇景色,写出了               ,为后面议论抒情铺垫。
小题2: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请将此两句与本诗进行比照,结合作者的生平,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

答案

小题1:夸张 飞来峰之高
小题2:A。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诗中的"千寻",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飞来峰之高之高。作答时要借助题干中的提示,“塔之高和想像中鸡鸣见日升的雄奇景色”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关键语句,如景物描写一般暗含感情,抒情句就更加直抒感情了。
小题2:试题分析:“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的说法错误。这个感悟只是诗句的派生或衍生义。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文章的内容与情节去整体衡量。注意千万不要犯想当然的错误,必须把几项看完之后做整体的评价,把出入最大的选项选出来。
举一反三

(二)阅读诗词,解答问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1:“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 每题1分,⑤—⑥ 每题2分)
小题1: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小题3: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天上的明星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学习,贵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不可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用《<论语>八则》中的句子填空)
小题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以寄托自己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高适的《别董大》一诗,完成小题。(6 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当时著名的音乐家。②黄云:在阳光下呈现出暗黄色的乌云。曛(xūn):昏暗无光。③君:你,这里指董大。
小题1:诗歌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广阔的黄云、___________、北风吹扬的大雪、_________等景色,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2分)
小题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小题3:最后两句是千古绝句,请你作适当赏析。(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①—⑤题必做,⑥⑦任选其一)(7分)
小题1:塞下秋来风景异,                  
小题2:              ,一夜乡心五处同。
小题3:苟全性命于乱世,                  
小题4:              ,白露为霜。
小题5:黑云压城城欲摧,                  
小题6: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冬景或带有“冬”字的连续完整的两句:               
小题7:中考即将到来,请从古诗词中选两句连续的诗句送给同学们,坚定他们必胜的信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