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     复:又      敛:征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辞者也                  叶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欲                     筑台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小题3:甲文中晏子运用          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             的思想。(2分)
小题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熟练、善于     只、仅仅      经得住    已经
小题2:课内略
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小题3:橘化为枳   关心民生或爱国忧民
小题4: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以国事为重,以民为本的人   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课内重点字词的解释要严格按照注释来答,而课外字词的解释一是要以课内相关词语为基础,二是要结合所在句子的整体意思来理解。做此类题,关键是平常的积累,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对重点常用字词的解释和用法要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1时,要注意“非”不要漏译,以及“焉”的用法;翻译句子2时要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要注意“以……为……”这一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关注每一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读甲文不难概括出故事内容,由文中人物表现也可以推断出人物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的评价。两文均讲了晏子的故事,所以在评价人物时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分析出人物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等特点。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据《后汉书》改写)
小题1:甲文作者宋濂,      初文学家,从体裁上看属于          (2分)
小题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送之                     (2)获有所闻         
(3)忘其猪而听经             (4)见而欲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小题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策不以其道执策而临 (《马说》)
B.中有足乐者不敢出一言复(《送东阳马生说》)
C.故余愚(《送东阳马生说》) 有千里之能(《马说》)
D.止印三二本(《活板》)听茶声然(《核舟记》)
小题5: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读了甲乙两文后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对课文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B.《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对母亲往事的回忆。
C.《铁骑兵》是现代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散文有别于其他的散文风格。
D.《苏珊·安东尼》是英国作家记述英国女权运动第一人的散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议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朝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小题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B.
C.D.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4: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向齐王进谏,终使齐国大治。
B.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见古代的平民老百姓是可以参与政治的。
C.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D.邹忌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由此悟出治国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煮粥一釜(      )         ②既而败矣(        )
③大人汝清苦(        )        ④以食物(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范仲淹置
A.只辱于奴隶人手(《马说》)B.不以木为者 (《活板》)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核舟记》)D.录毕,走送 (《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 食 粥 安 已 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归告其父,馈以佳肴。(2分)(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2分)
小题4: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7分)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其不祥(                   )           ②旦而不鸣(               )
书之以为言默戒(           )           ④则人将汝以时夜(         )
小题2:下面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人言默,何以异此?
A.无鲜肥滋味B.弗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D.当余从师也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