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煮粥一釜(      )         ②既而败矣(        )
③大人汝清苦(        )        ④以食物(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范仲淹置
A.只辱于奴隶人手(《马说》)B.不以木为者 (《活板》)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核舟记》)D.录毕,走送 (《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 食 粥 安 已 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归告其父,馈以佳肴。(2分)(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2分)
小题4: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2分)
答案

小题1:①天天、每天②都全 3.听说 4.赠送、给于(2)A
小题2:盖/食粥/安之已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回家告诉父亲范仲淹的事,送给范仲淹一些美昧佳肴.(2分)(2)略(2分)
小题4:范仲淹不要馈赠是因为他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日”天天 每天。“遗”的意思是赠送
常考。(2) 范仲淹置之的“之”的含义为:代词,佳肴。  A项的的“之”解释为: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3: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归”“馈”的意思。2句中“惟”“ 德馨”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读懂全文,把握关键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7分)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其不祥(                   )           ②旦而不鸣(               )
书之以为言默戒(           )           ④则人将汝以时夜(         )
小题2:下面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人言默,何以异此?
A.无鲜肥滋味B.弗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D.当余从师也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景清借书》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①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 ②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约明日还书(      )                ②亦未书于汝(      )
习其声(      )                  ④家人箧视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即以书还生
A.跪而拾之以归B.以幽阴深邃奇C.以为且噬己也D.普又以其人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清灯窗所业书。
(2)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小题4:从景清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读出了景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解说。(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主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手?”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吏二一人诣王             (2)晏子避对曰
(3)子敬好琴                 (4)便入坐灵床上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文:                                                         
小题3:[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小题4:如何理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日夜自鸣:                        ②终不能                              
来问疾:                                ④夔食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和“僧俱以告”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遂以命楼
C.以实奇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小题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二处)。(2分)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出郭                             (2)              
(3)自普宁经佛寺十五                 (4)辨才于朝音堂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1)以不时至,去矣。(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小题4:读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小题5: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