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5分)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

课外文言文(5分)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外文言文(5分)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常以净衣之(           )    (2)死犹存 (          )
小题2:概括本文内容。(1分)
小题3:从任末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1)交换   (2)即使
小题2:任末勤奋好学的故事。
小题3:示例:想学习,不论环境有多差,条件多恶劣,只要勤奋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学有所成。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一定不要孤立地来看,要与课内学过的结合起来理解,同时要结合所在句子进行分析理解。“易”字的解释由上文“题其衣裳,以记其事”的意思可以判断应为“交换”之意,“虽”在课内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如“虽有百手”等,均为“即使”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用心阅读,很容易即可概括出主要内容。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读后的启示,所以要立足对选文的理解,结合文章的中心来进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注意谈启示要富有哲理性,语言要简洁明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
【乙】高缭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做官。③爵位:贵族封号等级。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⑤四维: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维,维系,辅助。⑥弼:纠正。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⑵ 齐人也,坐盗(                 )
⑶ 晏子之(                      ) ⑷ 是以逐之也(                   )
小题2: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小题3:【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2分)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突出表现了晏子的什么形象特征?(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小题1: 解释加点词语。(4分)
①王之甚矣     ②时时而进     ③不相    ④田忌遂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小题3: 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小题4: 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10分)
王旦雅量可敬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选自《宋史•王旦传》)
注释:①王旦:北宋名相。 ②中书:中书省,北宋中书掌握行政大权,王旦当时主持中书省。③密院:枢密院,北宋时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寇准当时主持枢密院。④违诏格:代拟诏书有违君主之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政事失必多(          )   (2)见其忠直(           )
(3)此臣所以重准也(         )  (4)能至此(           )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与“帝以是愈贤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B.全石以为底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以其境过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2分)
(2)将相之任,岂可求耶!(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玄石戒酒
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曰:“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能阅①月,同饮至曰:“试尝之。”始而三爵②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而十之,又明日而大爵,忘其故,死矣。
【注】①阅:经历。        ②爵:喝酒用的器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昔者玄石酒(喜欢)B.三日而后(解除)
C.吾不敢饮矣(再)D.忘其(原因)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为酒困
[译]                            
②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
[译]                            
小题3:玄石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其性格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玄石戒酒的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①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注①郭隗( wěi ),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客卿。②涓(juān)人:近侍之臣,太监。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反以报君(    )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   ④而师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3:选出“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可以为师矣    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