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自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①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②,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

君不自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①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②,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③权谲(jué)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
小题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不能知其人(    )
A.必定,一定      B.目的,目标      C.确实,确切     D.鲜明、明亮的样子
②以权谲小数其臣下者(    )
A.接触,对待      B.连接,连续      C.承接,收受     D.接待,迎接
小题2:下面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佞臣谁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核舟记》)
B.或佯怒试之意将隧入攻其后也(《狼》)
C.浊其源求其流之清义不***少***众(《公输》)
D.畏威顺旨感极而悲矣(《岳阳楼记》)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主自己做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正直呢!
B.君主自己是奸诈之徒,为什么还要责怪臣下的耿直呢!
C.君主自己说假话,指责臣下是不值得的!
D.君主自然要假装,怎么可以直接责备臣下呢!
小题4: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被称为英明的君主。从这则短文看,唐太宗的英明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①C(1分);②A(1分)
小题2:D(2分)
小题3:A(2分)
小题4:不采纳大臣提出的用小计谋去除佞臣的建议,以至诚对待大臣,治理天下。(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是个古今异义字,在这里是“确实,确切”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组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在“有的放矢”中是“箭靶的中心”的意思。所以①句应选择C项。②句中“接”也是个古今异义字,在这里是“接触”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继续,连续”的意思,如“接力”;或作为“承受,收取”的意思,如“接受”。所以②句应选择A项。
点评:学生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本题还可以将几个备选项分别代到句中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从而找到最佳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为”都表判断,“是”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来,用来”的意思;C项中两个“而”都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D项中,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有指代作用,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此处是指代事物。可译为......的情怀。根据分析本题应选择D项。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为诈”→做欺诈的事;“何以”→“以何”的意思,“以”:凭,凭借,“何”什么,“以何”:凭什么;“责”→要求;“直”→正直。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那选文中划线句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本题选择A项。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趟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妓俩。选文中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建议唐太宗用“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时,唐太宗却以“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作答可见唐太宗以至诚对待大臣,治理天下。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关键在于抓住文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例,根据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如唐太宗的形象,根据他回答“上书者”的话来分析。
举一反三
名著阅读(3分)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如《》 一文中,就紧紧围绕  ②  这一事件,展开对话描写,成功塑造了唐雎这一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运用语言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主要人物,有时几句点染也使次要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  ③  三个人的语言描写就精彩至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肉食者      鄙:           
(2)小惠未      徧: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        
小题3: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11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2分)
(1)小惠未(  )    (2) 公将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小题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平庸表现在哪里?他身上也有闪光点,请你概括一下表现在哪里?(5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问题。(14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期日中   期 __________ (2)去后乃至   乃   __________
(3)尊君在不  不 _________ (4)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友人的"无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做人道理?请结合短文或实际,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仲淹掌学(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             (2)               
(3)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