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9~13小题。(15分)(甲)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9~13小题。(15分)(甲)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9~13小题。(15分)
(甲)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哪里
B.⑤或置酒而招之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曾:曾经
小题2:.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3分)
小题3:.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3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
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答案

小题1:C
小题1: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
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小题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小题1:其子恚曰 / 天下姓字夥矣 / 奈何姓万 / 自晨起至今 / 才完五百画也。(每标对1处给0.5分,超过两处者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小题1:①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每个词0.5分,全句顺畅0.5分。)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打算请姓万的亲友来喝酒,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帖。
(逾:过,过了;拟:打算,准备;令:使,让,叫。每个词0.5分,全句顺畅0.5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6分)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小题1:.解释下面中加点的词。(4分)
(1)天子且至                          且: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约:     
(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谢:     
(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          曩:     
小题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小题3:.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划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3分)
答: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                            
小题5:.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当退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
【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②退:排斥,排除。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尝:           
(2)君子则不然  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小题3:.【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10分)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苦耕稼之劳   苦: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2分)
小题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普少习吏事   习:           
(2)每归私第   第:           
(3)家人发箧视之   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表假设,如果
C.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                
小题4:.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
答:                
小题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或尽粟一石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手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岂借才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小题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