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仲永》中文段,回答1—5题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

阅读《伤仲永》中文段,回答1—5题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伤仲永》中文段,回答1—5题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写朝代)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世耕___________
②未识书具_______
以钱币乞之_____
④父其然边_______
⑤日仲永_________
⑥泯然众人矣_______
3.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详写了_____________,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道理上讲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唐宋
2、①属于
  ②曾经
  ③有人
  ④以为……有利可图
  ⑤通“攀”,牵,引
  ⑥常人
3、时间 仲永生五年诗作才能显露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4、①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②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没有让他学习。
5、就算天赋再好的人后天不学习也会变成普通人,而我们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不学习会变的连普通人都不如。(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问题。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1.本文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所著《永州八记》的一篇。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水清洌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
③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
④乃记之而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第四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  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_   
(2)汝之不    惠:______________   
(3)帝其诚    感:______________   
(4)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不已也/真无马邪   
B.山不加增/水落石出者   
C.告富者/先帝不臣卑鄙   
D.吾欲南海/辍耕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客于神祠外(    )    
(2)负痛去(    )
2.选择与“虎突出从竹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                       
B.必以分人        
C.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D.苟全性命于乱世
3.翻译下面句子         
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樵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