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
治水必躬亲 |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列词语中“穷”字与“非咨询不穷其致”中“穷”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穷追猛打 B.无穷无尽 C.一穷二白 D.穷凶极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或短语。 ⑴计利而忘义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以必得躬历山川__________________ ⑷泥于掌故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全文要表达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 2.⑴盘算;⑵曾经;⑶亲自;⑷拘泥 3.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⑵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意对即可) 4.“是”指像海瑞治水那样既躬亲又清廉。治水必躬亲 |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⑤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⑥游人虽未盛,泉面茗者,雷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之。⑦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⑧凡曝沙之鸟,呷浪这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找出作者描述返回大自然时欢快的心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语段中描写山水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描写春光中人物的活动极有生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 ) A.歌赞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5.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④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粗的词“泉、茗、雷、蹇”用法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语段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_______,字中郎,生活在明朝,作品有《_______》。 |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发于南海 止于北海 D.仰而视之 子知之乎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 ( ) 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之固: ( ) 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 ( ) 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 ) 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①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