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空城计》,完成1—4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

阅读课文《空城计》,完成1—4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课文《空城计》,完成1—4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冒险,如今大开城门,一定会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城,定会中计。(或用原文答: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2.年轻气盛,无所畏惧。
3.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4.司马懿知道实情后,肯定非常懊恼:哎,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看来,我确实不如诸葛亮。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卖油翁》,完成问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射于家圃 尝:_____________
之 睨:_____________
以钱其口 覆:_____________
康肃笑而之 遣:_____________
2.“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之”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陈尧咨的善射,只一笔带过,为什么对卖油翁的酌油却写得如此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之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能以两肩粮船而起(负,背)
B.有卖蒜叟,龙钟伛偻(龙钟,身体衰老的样子)
C.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书)
D.打死勿(怨,埋怨)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在南阳县,杨二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众很多,如墙一样。
B.本文人物描写自然,如“杨大怒”“杨愈怒”“叟笑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内容严谨、完整、思路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D.本文善作铺垫,开头杨二表演武功,就为后文表现卖蒜叟作了生动的铺垫。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很多相似之处,试归纳一下,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中分别有对陈太丘之友和仲永之父的指责之意,试作简要概括。
指责陈太丘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责仲永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能,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哪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评价仲 永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乘船》,完成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元方年七岁/故有物外之趣
B、三人,必有我师/陈太丘与友期
C、日中不至,则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D、谢太傅寒雪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3、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而不见太丘,“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中蕴涵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