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①。有人,珥②两 黄蛇,把③两黄蛇, 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④,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⑤,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①。有人,珥②两 黄蛇,把③两黄蛇, 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④,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⑤,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 黄蛇,把两黄蛇, 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 泽,未至,死于此
注:①载天:即  “戴天”,山顶连接着 天,形容极高。②珥:戴在耳朵上的饰物。这里用作动词。③把:手里攒着。④后土生信:“后土”和“信”,都是神话中的人名。⑤日景:日影 ,即日光。⑥逮:追上。⑦禺谷:又叫“虞渊”,是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处。⑧将:乃,就。⑨死于此:晋郭璞《山海经注》:渴死。
1.描写夸父的装饰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请用 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追日景”一句中的“日景”是太阳的光影,这其中有一个通假字是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逮之于禺谷”,“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之”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夸父不量力, 有个成语叫________与它同义,谈谈你对夸父这样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夸父道渴而死,是否是失败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珥两黄蛇,把两黄蛇 以两黄蛇贯耳 ,手中握两黄蛇
2.景  影 影子,光影
3.追上了 它,代指日景。
4.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是统治者对夸父的贬低。夸父 追日是有宏图大志之举,代表的是人民的精神力量,表现的是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5.不是。夸父虽死,但其杖化为桃 林,为后来人解除了口渴之忧 ,以完成他未竟的愿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远方来(  )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  )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而知新(  )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之此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1.解释加粗的字。
(1)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山有竹,不自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羽之,镞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
(1)子曰:“汝何好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之此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稚记趣》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代文学家。
2.文章依次写了自己童年观察事物的哪些方面的奇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在下面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最能概括本文结构特点的一项(  )
A.并列式
B.层递式
C.总分式
D.分总式
5.本文之所以能将有关的“趣事”写得鲜活生动,离不开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结合实例谈谈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讲一个你童年时代的趣事。(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  )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 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人大姓文不识(          )
(2)与佣作而不求偿(        )
(3)时人畏服之如(          )
(4)邑人曰: “矣!”(         )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选文第一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表达鄙弃名利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富春江的江水之美,先写“水皆缥碧”,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次写“千丈见底”,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接着写“游鱼细石”,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最后写“急湍甚箭”,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
4.本文抓住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描写景物,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