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苏秦之楚刘向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

阅读并回答问题。苏秦之楚刘向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苏秦之楚
刘向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三日乃见乎王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远千里而寡人__________________
(3)闻其说__________________
(4)今令臣玉炊桂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秦
A.禽兽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4.翻译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能够,可以;(2)到,到……跟前;(3)听;(4)吃
2.B
3.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4.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加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楚庄王欲越  齐师
B.此之如目也  其家甚其子
C.王伐越,何也  无丝竹乱耳
D.庄王止  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2.翻译句子。
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隆中对》)
  【注】①每:常常。②信然:确实这样。③先主:刘备。④就见:到那里拜访。⑤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⑥枉(wǎng):委屈。⑦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⑧由是:因此。⑨凡:总共。
1.下面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布衣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先帝不臣卑鄙  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C.当奖率三军,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D.还旧都  欲有求我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先主曰:“君与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
B.必
C.必分人
D.可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_____________
(2)忠之也_____________
(3)公问其_____________
(4)一鼓气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C.朝服冠:衣服
D.于是入见威王:朝廷
2.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急急回答,唯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
(2)中辍耳____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______________
(4)上得佳鹞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