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阅读并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
弗(   )  琢(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学而能  弗:___________
(2)其次务报  施:___________
(3)玉不,不成器  琢:___________
(4)人有礼则  安:___________
3.《礼运》中“然后能为”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并造句。
天下为公  
解释: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                    
礼尚往来
解释: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ú    zhuó    duì    shàng
2.(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3.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4.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指的色欲、形貌欲等六种***。
5.(1)解释:不把君位当作一家的私有物,后多以它为一种美好的政治思想。
造句:“略”。
(2)解释: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现用作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相应的行为报之。
造句:“略”。
6.(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7.“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文字主要写___________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_____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2.概括两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