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 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荣,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_________________ (2)姥初有愠色。愠: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曾经;(2)生气,发怒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马说 韩愈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5)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释】 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 (3)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 (4)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 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 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___ (2)弗之怠 弗:_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 尝:__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