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
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
夸父逐日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1.填空。 选文选自 ,从文体上看属于 。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 河渭: 3.翻译句子。 (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答: |
阅读。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 1、按原文填空。 2、翻译。 (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造共工身上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狼》,回答下面的问题。 |
狼 蒲松龄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试着从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2.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3.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屠户的机智体现在何处? 5.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性的语句,写出来。 6.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7.你遇到过突如其来的险情吗?你是如何脱险的? |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以下题目。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 4、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