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选段,完成下面的题。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选段,完成下面的题。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选段,完成下面的题。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
5.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说明(    )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6.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B.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作者希望自己像诸葛亮、扬子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人的敬仰。   
D.世人应以诸葛亮、扬子云为榜样,不追求高雅的居室,以便受人敬仰。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志趣。
8.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9.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者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谈谈你的看法,限200字左右。
                                                                                     
答案
1.……‖苔痕……‖南阳……  
2.(1)这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        (4)使身体劳累     
3.A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5.B 
6.A  
7.A
8.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9.示例:现代人和古代人并不一样,实际上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里,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陋室”也是一种相对而言。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很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住在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雾凇沆砀:____
(2)是金陵人,客此:_____   
(3)冻风时:____
(4)而此地与余近: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问其姓氏。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C、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___________之景________的特点.
【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_________的特点。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3.下面句中加粗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自从李姓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可是不能摧残玩弄它。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莲花香气远飘,更加清香,高高地直立在水面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里陆地上的草本花与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    )   
A.菊花、牡丹、莲 花各有不凡之处,都是作者颂扬的爱物。
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7.《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____________               ________
“莲花”比喻_____________               _______
看法:________________                           ____
8.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_________                                ___
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林嗣环的《口技》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用原文中的词语将横线处填上。  
2.解释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宾客大宴(  )   
(2)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3)众宾团坐(  )        
(4)犬(  )    
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对下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的。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5.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6.对第4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模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7.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8.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 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9.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回答下面的题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把酒问青天   (    )  
(2)无与为乐者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
,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