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注)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_____________
(2)元帝之                       异_____________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A.明帝问何致泣
B.告此意,更重问之
C.皆美于徐公
D.策之不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___________,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热水;(2)对……感到惊奇
2.C
3.(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
4.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聪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书 释:_____________
(2)呼老兵道边酒垆 诣:_____________
(3)其风土 咨: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
A.交友
B.考察
C.读书
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①文帝:魏文帝曹丕。②东阿王:曹植。③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④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⑤然:同”燃“,烧。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注音并释义。
(1)文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尝_______________
(2)大成者大法                           行_______________
(3)煮豆持作羹                               羹_______________
(4)萁在下然                               釜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选文中表现魏文帝对弟弟横加迫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表现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曹植这首《七步诗》的巧妙设喻和拟人方法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日:“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欧阳修《归田录》)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沈括《梦溪笔谈》)
1.给下列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1)甲文:而制度甚精(  )
A.规章制度
B.制造方法(技艺)
C.规格
D.艺术
(2)乙文:人皆伏其精练(  )
A.简练
B.精明
C.高明
D.精当
2.甲文中有四个“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
A.①代宝寺塔      ②塔不正的原因
   ③代宝寺塔      ④结构助词“的”
B.①代宝寺塔      ②代预浩
   ③代宝寺塔      ④结构助词“的”
C.①代宝寺塔      ②塔不正的原因
   ③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结构助词“的”
D.①代宝寺塔      ②代预浩
   ③代宝寺塔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3.“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 “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五柳先生传》第一段。
  [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丙文中加粗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2.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以为焉/自日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人也/曳屋许许
C.在必醉/与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予作文以记之
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脱颖不羁的性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