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题型:吉林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并称为“孔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   )
如使人之所欲(   )
万钟则不辨礼义(   )
为身死而不受(   )
3.从本文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隐含作者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一脉相承,请你举例说明并简要评价具有这种伟大精神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战国 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
   ③指优厚的俸禄
   ④通“向”,原先,从前。
3.舍生取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反面论证。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恐惧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5.如“闻一多”“谭嗣同”“文天祥”等,评价扣住人物行为来谈,切忌空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郑人有逃暑
  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衽(rèn):卧席。②徙(xǐ):移动。③濡(rú):沾湿。④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席于树下(   )
②而于用夕矣(   )
2.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吉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毕,送之(   )
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2、下列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加冠宋    既成列
B、慕圣贤之道  ***数人,胡虏
C、足肤皲裂不知 久乃和
D、获有所闻   士不尽饮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o张溥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②无从书以观________
③所读书必手________
④后读书之斋曰“七录”________
2.下面词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狐虎威
B.弄虚作
C.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
D.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张溥七录”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录毕,送之(   )
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⑶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   )
⑷右备容(   )
2.给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然若神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和成年后求师这两方面的艰难。请简要回答文末“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马也(  )
(2)才美不外(  )
(3)执策而之(  )
(4)之不以其道(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