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给加粗字注音 叱咄( )翌日(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_______ (2)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_ (3)濂具以实对 具: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臧 否:_______ 3.下面含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 4.翻译下面句子。 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________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________的品质。 |
答案
1.duō yì 2.(1)担心。(2)周到。(3)通“俱”,全,都。(4)善恶,得失。 3.D 4.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意对即可) 5.艰难(谦恭)求学 诚实待君 |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
私心 |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日:“公有私乎?”对日:“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辄叱遣之 辄:__________ ②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__________ ③然少蕴藉 然:__________ ④若是者 是:__________ ⑤岂可谓无私乎 谓: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竞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_______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_______ (3)行者休于树 于:_______ (4)临溪而渔 渔:_______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岳阳楼记 范仲淹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春和景明( ) (2)薄暮冥冥( )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与第四段所写的景、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范仲淹读书 |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做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①,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②,得非以相浼为罪乎③?”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②筯:筷子。③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醉翁亭记 |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甲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