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题型:甘肃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也    万钟于我何
B.故不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C.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我与
D.宫室之    吾妻之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___________
②便还家:___________
之哭也:___________
政猛于虎也: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广笑府》)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子入城市肉(   )
子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朱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时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____________
(3)既克,公问其。    故: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未识书具(   )
(2)先人还家(   )
(3)长,虽长大(   )
(4)对客不听其语(   )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     有仙则
B.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数千言不肯休
C.即诗四句     板桥每读一
D.还扬州      并忘其所语
3.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小惠未______________
(2)又何焉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    不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狱   四时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