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朝衣冠:______________
视之:________________
③皆美于徐公:__________
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穿戴 ②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认为 ④一年
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4、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甲]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也:_____________
(3)今为妻妾之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乎: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反,亡其牛,父怒挞,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依:依靠,这里有寄住之意。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⑧事:侍奉,服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援疑理(     )
(2)色愈恭,礼愈(     )
(3)暮反(     )
(4)父怒挞(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益 慕 圣 贤 之 道。
(2)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
1.[甲]段文字作者是___朝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弗之(   )
(2)读书之斋(   )
(3)四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学(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者六七始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两文后,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之(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