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读《论语》做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文言文阅读,读《论语》做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读《论语》做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语(   ) 不(   )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不亦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赞成广交友,他说:________________;曾子强调交友要讲诚信,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填原文)
5、“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lún yùn
2、“悦”的古字,愉快。
   好的地方
3、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意对即可)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只要围绕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学习帮助大来谈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不知而不(   )
学而不思则(   )
见贤思焉(   )
女知之乎(   )
4.译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如外人(   )
(3)余人各复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山之____、山之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___,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将文中缺的句子补充完整,填写到文中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语。
①观之,兴正(   )
数十(   )
③项为之(   )
④又留蚊于素帐中(   )
3、翻译句子。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作者是把__________想像为野兽,将__________想象为树。
5、结合文章的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④蒇(chǎn):完成。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怪僻(   )
奉以烟(   )
必令畅谈乃(   )
笔法超绝(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