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比:曹操比于袁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B.若:若跨有荆、益;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诚: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信: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2.解释加横线词的词义。
(1)尽南海(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名微而众(     )
(4)民殷国而不知存恤(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突出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用文中的原词填写),
答案
1.C
2.(1)物资
     (2)大概
     (3)少
     (4)兴旺富裕
3.(1)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之士被孙权所用,这方面只能接为外援,而不可图谋。(意近即可) 
     (2)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意近即可)
4.(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人谋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1-5题。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坐船方法,若入海水漩伏洄流矶。
  激之处,当如是坐,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伏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坐,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选自《百喻经》)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语众人:“人海方法,我悉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前进至于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划线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包含该词的成语,且意思一样。
(1)共诸商人入海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商人没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至洄伏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坐,如是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故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1-4题。好书者三病
谢肇浙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美观,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沃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苦苦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吼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人,况今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1)牙锦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毕心力,但图多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各写一个成语。
(1)博学多(    )
(2)其于没世无(    )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三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市场上出售一种“装饰书橱”,上面画好了一排排整齐的“书”,摆在家里,能显示“浓重的文化氛围”。读完短文,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2. 解释文段中划线的词语。
 ①俨然:__________  ②要:______________ 
 ③语:____________  ④不足: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中 “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  ②但: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训学斋规》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划线字词。
(1)可以有:_____________
(2)其义自:_____________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